第八章 新丰客穷马周遭际 南阳人岑文本谶言(第3/3页)
他说皇上要让官员每人都写一份议论为政得失的帖子呈送上去,主要一点就是对旱灾的看法。常何是个武将,是玄武门事变中负责关大门儿和抵抗李建成、李元吉旧属闹事儿的武将,长得一脸横肉,最喜欢拿槊,让他拿笔写文章,还不如直接捅他一刀爽快。常何会写字,但他能写的最小的正楷字也跟鹅蛋差不多大,而且形状千奇百怪,比鸡爪子挠的都难看。
皇上,你让一个连《诗经》都没读过的人写评论,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
什么治国的意见,你让我写如何干净利落地杀人还差不多。
常何绕着院子转了几圈儿,最后淡然——让门客写。
任务转交给了马周。
和往常一样,马周不把这当成是要人命的事情,这是给别人写的,他就当练笔。昔日喜欢吹牛的马周,摸起笔来,一挥而就。顷刻间,二十余条对于国家政策的看法就写出来了。像往常一样,常何没太当回事儿,他把纸张收起来,准备交作业。这封上书交到了李世民的手里,所有人都没当回事儿。
如果李世民也没当回事儿的话,唐朝的历史就该改写了。
李世民是个善于发现的人。其他上书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衬托常何先生的文笔和思想。
“常何?”
李世民清醒地意识到,这个常何,不对,是写这篇文章的人,一定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一位治国的良臣!这些建议,每一个字都像一味对症的药一样解开李世民的心头疑惑。“厉害,果然厉害!”李世民激动地捏着这份上书,多少日子了,困扰他的这些问题他都没能理清,却让这篇文章给一语道破!
不行,要把常何找来!
常何很快就来了,李世民拿着他的上奏问道:
“这是你写的吗?”
常何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面对李世民,只能如实说:“不是臣写的,是我让家里的食客马周写的!”
“马周为人如何?”
“这个人很忠孝。”
一句话,改变了马周的命运。
李世民控制不住自己的激动,“马周,马周,宰相之才,宰相之才!赶紧,赶紧令人马上去找马周,给通行证,直接觐见!”
马周今年三十岁了,为了等到这一天,他不知忍受了多少煎熬。终于等到这个机会了,皇上要见,是皇上亲自接见!所有人都能想象得到,马周应该颠颠儿跑来面见皇上,千恩万谢,泪流满面。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马周含着酒气,对使者大手一摆,从嘴里吐出俩字来:
“不去!”
常何听完奏报,真想冲回家里去亲手揍他一顿。
但李世民却非常激动。
三顾茅庐的故事你们没听说过么?
常何还真没听说过什么三个毛驴,他只知道马周欠揍。
李世民不惜委曲求全,一口气派了四位当朝重臣去请他。马周先生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表示皇帝有诚意,他可以前往。李世民终于见到了这位能人,他俩开始畅聊军国大事。李世民发现,马周就是他找了那么长时间的贤人。狂喜之下,他直接将马周安排到了门下省工作,以求未来直接提拔。
从一介布衣,到所有人羡慕的中央官员,马周这一路,究竟算是坎坷,还是幸运呢?
后来,马周被拜为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品阶不高,权力巨大,掌握百官弹劾权,也极容易被提拔。
所以,监察御史工作虽然辛苦,但有不少人削尖脑袋要去任职。
马周一改往日懒散的作风,工作成绩非常喜人。
他善于上奏,文辞机智敏锐,切中时政,裁决事情的时候十分周密,当时的人都对其赞赏有加。再后来,李世民对马周产生了依赖。马周不在他眼前晃悠,他就浑身不得劲儿,还说:“我一见不到马君,就浑身难受!”
你有过这种感觉吗?
《世说新语·德行》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周子居常云:“吾一日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说的就是周子居(泰山太守,为政清明,有美誉)经常对别人说,我一天看不见黄叔度,我就感觉自己很庸俗鄙陋。李世民对马周的依赖,和周子居对黄叔度的评价是一个道理。
很多人都认为马周前途光明。
中书侍郎岑文本也曾对他的朋友讲起过马周,他说:“马君论事,切中要害,没有一条不好的。听他说事儿有一种清新的感觉,令人忘记疲惫。他和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是同一类人,是治国能臣啊!”
但转念,岑文本有些神伤地说:“但是,马君升迁太快,他处理的事情会突增,恐怕会被累死。”
不得不佩服岑文本的眼光,最后的最后,马周的确是被累死的。只是岑文本,自己并没有猜到自己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