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女朋友帮忙搞破坏 亲兄弟迎战二可汗(第2/3页)

失落的杜淹等待李建成的答复,等了那么两天,答复来了。但答复信不是东宫人送来的,而是秦王的人送来的。原来,是房玄龄向李世民提出建议,说无论您想什么样的办法,必须要把杜淹拉拢进天策府才行。房玄龄知道,可怕的杜淹如果出任李建成的幕府,他那脑门儿要想起诡计来,神仙都能被他整死。知道了这些,忽略掉了杜淹的李世民迅速行动,将其拉拢进来。就这样,天底下有最阴险招数的杜淹同志成了秦王的人。

大家知道是谁把杜淹给李建成投简历这事儿捅给房玄龄的么?

仨字儿,封德彝。

不要惊叹,事情就是这么的扯淡。这几件事情,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脑门儿锃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些人立足社会的基本原理。但是,脑门儿锃亮并不代表可以如鱼得水,实际上,之前列举的那些锃亮兄,没几个有好下场的。封德彝左右摇摆,还能立于不败之地,只能说明他比一般的能人还要能。

如果你不能确信你比能人还要能,就不要逞能,因为就算你和封德彝一样能,到最后还得落个他那样的下场。

李渊成功地把一场事变处理成了兄弟内斗,又把主要责任推给了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手下身上。由于杜淹同志为李世民出主意出得比较生猛,所以他被李渊清理出了长安,流放到了四川的巂州(越西)。这下好了,出鬼点子的人都走了,日子似乎又平静了下来。李建成、李世民,还有李元吉,表面上又是一团和气。不过,李渊不傻,他知道制衡权力必须靠他这个皇上。这种制衡不是靠同睡一张床,同看满天星,一起喝个小酒,听个小曲儿,一起赛个马,射个箭就能解决的,必须要实打实地剥夺一方的实力。

武德七年七月,秋天。

突厥觉得等到了时机。

死缠烂打,以追不上就每天发二百五十条求爱短信的态度对中原进行抢掠的突厥抽风了(句式较长,不喜跳过)。颉利的心很大,他不满足于小打小闹小偷小抢,他喜欢带着十几万的大军,来个爽得冒火的抢劫。由于突厥人不习惯住中原的房屋,抢到一座城池之后,他们就把城里面的人和财宝全部搜刮干净,一把火把城池给烧了,再跑回草原。这些个月,突厥越发猖狂,大军一下逼近了长安。一日,颉利教育部下说,这次夺下长安,咱就把城里的亭台楼阁全拆了,搭上帐篷!

众人高呼:好腻昔日那!(据说是突厥语)

李渊头疼,很头疼。在当太原留守的时候,他曾经很从容地对别人说:“突厥人就仗着马和箭,抢钱抢人而已,真让他们攻城,白费劲。”现在不一样了,就算不攻城,颉利也实在不好对付,北面屏障太少,他们如果抢到了长安,都城该怎么办?

有个大臣提出了创造性建议,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该大臣闲的,没事儿找抽。他说:“突厥之所以屡次侵犯我朝,乃是因为我们的子女、财帛都在长安。如果我们把长安烧了,迁都别处,突厥自然就不会再侵犯我们了!”

该观点思想新颖,内容丰满,我不肯对这位颇有战略眼光的大臣妄加评论。但是,后来站出来表示支持的几个人,虽然不表明态度,但实际上也是支持迁都的。

首先蹦出来的是李建成同志,他一直跟突厥打交道。他说,突厥以前是小打小闹,其实际力量远比十几万大军还要多。如果大唐真跟他们打,非要再死上一半人口不可。说完,第二个就蹦出来了,此人李元吉。他说,我认为吧,突厥来抢,气势汹汹,我们带着财宝跑,他们就啥都抢不到了。第三个跳出来表示支持的人,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让人心疼的人,我不知道这个人是觉得该说话了,还是真有迁都的想法,反正他站出来一说,就让人很头疼。

好吧,他叫裴寂。

如果您没记错的话,裴寂同志前五十年干过的事儿就有两个不是: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但即便如此,李渊还是非常喜欢他这个人。此外,还有许多太子党赞成迁都。迁都就迁都吧,反正跟突厥打特别费事儿。

李世民自然是这一建议的反对者,他在等。等到最后,没人反对。迁都快成定局了,李渊要下令了。李世民不能再等了,他只能自己站出来对老爹说:“陛下圣武龙兴,精兵百万,征战四方,所向披靡。怎么能因为戎狄扰边就迁都焚城,让四海蒙羞,后世耻笑!当年汉廷就霍去病一人,就有荡平匈奴之气概。更何况我朝兴盛,倘若多给些时间,定能拿着颉利的头送到陛下面前。到时候不见效,迁都也不晚。”

“秦王厉害啊,这还不跟樊哙想用十万人就把匈奴扫干净差不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