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李孝恭听言李药师 众好汉问计刘黑闼(第2/3页)

一阵宁静之后,就是一片啧啧称奇。

于是,李孝恭下令把带着粮食的船全部丢在江中,让其顺流而下。下游的援兵正在行军,突然看见江中漂来这么多船和粮食,如果是你,你作何感想?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此时会跳出一两个推理帝进行推理,内容如下:首先,江陵破了;其次,唐军不要这些粮食,他们自己的粮食肯定很充足。结论:我们应该原地踏步走。最后:原地围观。围观着,推理帝又开始推理了:万一唐军赢了,咱要是投降晚了,就失去了主动权,不如尽早表表自己的心意,以备不测!

好了,所有事情都按照李靖的想法走了。

梁国的各路总管本来颠颠儿上朝看萧铣,却不料江陵已经被唐军包围成了木乃伊。顺应时事的他们就转而跑到了唐军阵营当中,表示对唐朝很向往很期待。别人向不向往我不知道,反正有一个人的向往不是假的。

这个人,就是高士廉。

家庭教育家高士廉教育出来这么好的孩子,自己为啥犯傻,跑到梁国当长史?这事要怪就得怪杨广。曾几何时,因为高士廉和逃亡到高丽的一位仁兄交情好,就被杨广同志以通敌的罪名流放到了南方,以对待畜生的态度对待他。由于高士廉的确有才,所以,萧铣起兵后,请他出任长史,高士廉答应了(换谁谁不答应?)。现在,唐军来了,跟着唐军回家,看看自己的养子养女,在最强大的国家里面担任官职,再好不过。可以说,高士廉是梁国官吏中最没危险的一个了。他的女儿(干的)是李世民的媳妇,他的儿子是李世民的谋士,他自己又有一身的本领。

最有危险的,也是最安全的。

如果肯投降,肯跪地求饶,萧铣就不会死。

此时最为难过的人就是萧铣,他知道,如果自己拼死守城,梁国的百姓就会生灵涂炭。他已经没有什么办法了,于是向站在身边的岑文本问策。岑文本的意见只有四个字:出城投降。岑文本认为,李孝恭肯定不会为难萧铣,李渊对待降将也很仁慈,应该不会把萧铣怎么样。如果萧铣肯主动一些,对大家都好一些。

“好吧,我也想投降。”萧铣对群臣说,“大梁国祚不长,不能怪老天,要怪就怪我自己。现在唐军兵临城下,如果拼死力战,必定会力屈而亡。可我不能因为我的信念,而让我大梁国生灵涂炭!”第二天,祭太庙,下令开城投降。守城将领极度悲伤,梁国一灭,再无萧皇。事实上,岑文本走了一步极其危险的棋。

岑文本以为李孝恭礼贤下士,容易接受不同意见。后一条是对的,前一条不对。李孝恭才不管萧铣书生不书生,帝王不帝王,先把他五花大绑,野蛮无比地推进囚车,再押送游街,看得梁国百姓心底凉凉的。然后,李孝恭又下达了一个让人愤怒的指令:

“各路人马进城,抢!”

其实,李孝恭有钱,但他不能拿自己的工资给几万大军发钱,来钱最快的,其实就是抢。萧铣急了,他向李孝恭道:“该死的就我萧铣一个人,你不要拿百姓开刀!”李孝恭想了一下,觉得也对,还是慎重一点儿好。可那帮手下不干了,他们觉得不行,举着大刀就要往大街小巷里冲。他们的意思,好不容易打了这么长时间仗,到最后屁都没有算个什么意思!

看着面露凶残眼珠子闪烁光芒的将士,李孝恭犹豫了。

抢呗?

那……抢……还是不抢?

此时,岑文本说话了。他劝李孝恭道:“江南百姓一直以来不被人重视,每次投降都面临一场灾难。现在我们投降,就是指望着大唐的仁慈能让我们活下去。现在又要纵兵侵略,不就有违道理了吗?如果此次烧杀抢掠,恐怕江陵以南的百姓就死活不愿投降了!”李孝恭幡然醒悟,立刻下令禁止抢掠。

他那帮手下又不干了,他们仰望太阳,觉得只有用太阳的简称才能形容自己的心情。

他们愤怒了,他们也做出了很大的让步,“老大,我们打了这么长时间仗,遇到这么大的阻力,是不是应该把那些罪恶的将领抄家,把财物分给兄弟们,兄弟们可都穷着呢!”李孝恭一想,也对,将士们又不是免费打工的,给点奖金也不算过分。李孝恭不是个爱犹豫的人,可到了这事上,他也犯难。爱标新立异的李药师出来了,他跟大家意见又不一样,他说:“人家那些誓死抵抗的将领是为主而殊死搏斗,是忠臣,怎么能跟那些叛逆无道的人相比?”言外之意,想分刮他们的财产,没门。诸将领无语,也只能无语,仗是李靖打下来的,他都这么说了,诸将也就没有不满的份儿了。

每个满面麻子的男人,都是上辈子的折翼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