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沉没(第4/9页)

就这样,会议在极度不和谐的气氛中,虎头蛇尾地收场了。

然而怒气稍平的董卓,一回到家里,突然又杀气腾腾起来了。原因是黄琬那个所谓的和事老,一退朝就给他上了一道奏。奏书里再也不见朝会上那般温柔细语,而是很明确地表态——反对迁都。

董卓火大了。他突然恍然大悟,黄琬原来是跟杨彪串通好,给他演双簧的。

想跟我玩,老子就陪你玩到底。

二月五日,董卓下诏,以天变灾异为理由,罢免杨彪和黄琬。同时,拜光禄勋赵谦为太尉,而接任杨彪司徒职位的人,则是一个猛人。

这个人,就是在江湖上消失良久的王允。

之前,王允为躲避宦官追杀,改姓隐名,辗转各地。后来,刘宏驾崩,王允到洛阳奔丧,大将军何进把他留住,当了参谋。及宦官被诛,献帝刘协即位,他被拜为太仆。

董卓此举,就是想告诉杨彪和黄琬,他不缺听话做事的人。

事实上,罢免只不过是一个前奏。很快地,杨彪就发现,老董为迁都之事,是真的想动真格了。

城门校尉伍琼,是董卓的亲信,当初袁绍出逃时,董卓想追杀,这家伙替袁绍说过几句话。然而董卓没想到,亲信伍琼也强烈反对迁都,不由分说,叫骂一番,并把他拖出去砍了。

刚杀完了人,杨彪和黄琬主动登门道歉,说不该阻拦董相国迁都。

董卓笑了。看来,这杀一儆百的手段极为正确,他的目的基本实现了。

不过为了解决后顾之忧,他还必须解除一个人的兵权,扫清最后的障碍。这个手握重权的人,才是董卓的真正对手,他就是传说中的战神皇甫嵩。打仗打不过皇甫嵩,玩兵法也玩不过他,董卓还有什么办法能搞他定呢?

很明显,这是个问题。

董卓当然知道,相比之下,皇甫嵩才是一只真的猛虎,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他赶进圈子圈住,然后再行动枪。

圈子已经设计好了,它就是洛阳城。只要皇甫嵩进了洛阳城,在他眼皮底下,还能翻得起身吗?

不久,董卓以皇帝的名义下诏,拜左将军皇甫嵩为城门校尉。很快地,诏书就送到皇甫嵩手里。大家一看,都替皇甫嵩揪紧了心。完了,董老虎想使调虎离山之计了。

皇甫嵩看着诏书,半天无话。

这时,有人告诉他:左将军,与其进城受制于董卓,不如咱们响应袁绍,与他抗到底就是了。

说这话的,有两个人。一个是京兆尹盖勋,一个是皇甫嵩的参谋。

皇甫嵩听了,只是沉重地摇摇头,默默地收拾东西,整装上道了。

无论是威望,还是人气,或是玩战争,皇甫嵩都远超董卓。然而这么一个人,怎么会向董卓屈服?

这真是一个谜。

或许只有董卓和皇甫嵩才知道,这不是谜。了解自己的,除了自己还有对手。皇甫嵩或许认为,他现在已经不是董卓的对手了。

董卓真的已经强大到无懈可击了吗?没人知道,也没人敢回答。

直到那一天,答案被公布的时候。

三 内讧

公元一九○年,二月十七日,董卓正式迁都长安。

董卓认为,既然俺在洛阳待不下去了,也不能把好东西留给袁绍等联军。于是在迁都前开抢,把洛阳的富豪全部诛杀,一抢而空。接着,逼洛阳数百万人迁往长安。

洛阳距离长安,距离三百五十公里,中间还要穿过崤山、华山等地。那时,汉朝交通工具落后,董卓能让数百万人顺利到达长安,鬼都不信。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从洛阳到长安的路上,一路都是死人,连绵百里,惨不忍睹。

为了防止袁绍突袭,董卓按原计划留守洛阳。说留守,事实上就是做好撤退准备,他把洛阳宫大大小小宫殿,全部烧光,连民宅、庙宇都不放过。

三月五日,皇帝刘协在众人的保护下,抵达长安城。长安大小之事,暂由司徒王允定夺。董卓告诉他,你办事,我放心,好好干。

三月十八日,董卓开斩袁绍家族,太傅袁隗等全族老小,总共五十来人,一个都不放过。

此时此景,天公都在发怒了。然而放眼一看,袁绍竟然还在迟疑着不发兵。他就像个木偶人,完全没了感情,只会在风里,在雨里,在血里,在无尽的悲号里观望。

观望是一种态度,一种愚蠢的悲剧。

这时,有人实在忍不住了,马上就跳起来,要求袁绍发兵。

这个猛人,就是传说中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曹操。他这样警告袁绍,我们一方率领的是义兵,董卓那边,不过是些暴徒,道德的制高点在我们手里,苍天灭董卓的时刻,已经到来了,请赶紧动手吧。

袁绍听了,不摇头,也不点头,只是沉默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