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成名之战(第7/9页)
事实恰恰相反。王涉听了以后如获至宝,马上去找国师刘秀(刘歆)。刘歆听了以后,又相继找了两个人,一个是大司马董忠,另一个是宫廷禁卫官司令孙伋。
很快,他们四人就结成联盟。按目前形势而言,把国师刘秀推上去当皇帝,那是很没脑子的。于是他们一致认为,当前最为识相的做法,就是利用手中权力,调动部队,逮捕王莽,向刘玄政权投降。只有这样做,一家老小方可保命。
在王莽夺取汉朝权力,改朝换代时,王涉是出过力的,国师刘秀曾当过幕后策划人。可以这么说,他们这四个人,可都是黏附在王莽这棵大树上的大猢狲,如果他们都反了,王莽的日子也算到头了。
此时,王莽已经吃不香,睡不甜。每天送到他桌上的鲍鱼,他才咽那么一点点就没胃口了。为了解愁,他饮酒无度,一边饮,一边读着兵书,困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他先前染的黑发,又一夜之间愁白了。
他愁白头发,却没料到危险的炸弹就要在他身边引爆。
终于,王涉等四大佬引爆了阴谋的炸弹。万事总有个意外,炸弹没有把王莽轰死,竟然失手把三个人炸得粉身碎骨。
说起来,王莽真是命大。正当危急时刻,王涉四人帮集团中有人反悔了。这个人就是宫廷禁卫官司令孙伋。这家伙死到临头,突然想起了儒教的忠义主义和理想,认为王莽本来够惨了,大家这样你一脚我一脚踩上去,人家气都喘不过来了,还要落井下石,太不厚道了。
于是乎这要脸不要命的司令,就跑到王莽那里告密。王莽马上召来大司马董忠询问。董忠半天回答不出一句话,王莽当场让虎贲将士把他剁了。阴谋泄露的消息一传出,王涉和国师刘秀也紧张了。与其等着王莽来砍头,不如自我了结,于是他们相继自杀了。
搞死了三个重臣,王莽可谓万念俱灰。这些人,都是早年跟随他一起干革命的老战友。如今连他们都反了,试问天下还有谁能不反吗?
正当王莽心灰意冷时,探报传来消息。说刘玄造反兵团分开两路,一路正向武关扑来,另一路正向洛阳扑去。
尽管王邑在昆阳城下输掉了王莽大部分家当,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守护洛阳城和长安城的军队他还是拿得出来的。他已经命令太师王匡守护洛阳,至于长安城嘛,只要守住武关,尽可高枕无忧。
可问题就在于,武关能不能守得住?
答案就快揭晓了。王莽新任命的武关守将,毫无羞愧之色地打开关门,让造反兵团涌进来。这些造反兵就像一把熊熊的烧眉之火,直向王莽卷来。
事到如今,王莽已经没辙了。没办法了,只能等着大火烧身了。
这时,大司空崔发却告诉王莽,事情还没那么坏。要想扑灭这场灾难之火,办法还是有的。
王莽犹如久旱逢甘霖,激动地问道,真的有办法吗?
大司空崔发慢悠悠地说道:“《周礼》上说,国家遇有大灾难,可以用哭声化解。我们都到这个时候了,为何不向老天哀号请求一下。”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胡扯,天大的胡扯。然而,王莽犹如汪洋当中溺水的人抓到了一根救命草。哭声能化解灾难,这话他老人家信。他之所以信,不仅是迷信《周礼》,而是他之前就尝到过甜头。
曾记否,当年翟义起义,眼看就要杀入长安城时,王莽率领群臣到汉室宗庙前拜天,结果拜了几天,城外就传回好消息,说起义军全被剿灭了。
好吧,都这个时候了。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果然,王莽带着满朝文武百官,来到长安城南郊,仰天长哭。多日以来积累的诸多不顺之事,化成了一场大雨似的泪水,在苍天面前倾盆而下。
他一边哭,一边痛诉这些年的悲痛、无奈与苦闷。今年,王莽已经六十八岁了。人生几何,对天当哭。想想这些年,实在太不容易了。
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怀疑王莽发自肺腑伤情的哭声。大混混不容易,小混混们也不容易啊。王莽在前面仰天俯地地哭,后面的众官也哭得死去活来。
王莽及众官的哭声,吸引了不少前来看热闹的看客。中国的看客精神源远流长,为了多看一场戏,多一份谈资,他们甚至不惜从百里之外而来,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但是,王莽这场戏演得太真了,围观的小市民们都不由得被感动了。那帮前来看戏的人,看着看着,不由得悲情大发,跟着众官大哭起来。
这时,王莽站了起来,对诸位看客叫道,如果大家愿意哭,每天早晨和晚上,聚会南郊。凡来哭者,政府不会让你们空手归去。早餐和晚餐我们包了,如果哭得卖力的,还可以有奖金,更卖力的,还可以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