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成名之战(第2/9页)

死亡像毒气一般弥漫在整个昆阳上空。此时,率领造反部队的将领有两个,一个是王凤,另外一个是王常。王凤召集将领开会,没有人敢主张力战。最后,众将领研讨出了一个上上之策——跑。

这明显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为什么不跑。王凤准备宣布,各部将率领分队,并且携带自家老婆孩子,各自撤退跑路。这样,分散政府军精锐,就可以对他们展开游击战,分而歼之。

从理论上讲,这是一招绝妙之计。但是,有一个人力排众议,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方案。

这个人就是一直默默无闻的刘秀。

刘秀告诉王凤他们,现在敌众我寡,粮食又少,如果合力抵抗,还有一丝生存希望,倘若大家各自跑路,我们不保,刘在宛县也将不保,政府军就像老鹰抓小鸡一样,不消多久,定会将我们消灭得一干二净。

接着,刘秀又以嘲笑的口气说道:“大家出来干革命,就应该把脑袋绑在腰带上,将革命进行到底。哪有像你们这样,一碰{文}到强敌{人}就想着{书}带老婆{屋}孩子和财产跑路的,太没出息了。”

义军将领们都惊愕地看着刘秀,真不敢相信这话是从他嘴里喷出来的。在他们眼里,刘秀就是一老实敦厚的庄稼汉,如果不是刘造反拉他下水,他顶多就是一个靠勤劳致富的好农民。这等小农民,一辈子守着一块地,一个锅,一个婆娘,N个孩子,数着春天过日子,还能有啥出息。

一个没出息的人,竟然嘲笑一群四海为家的革命者?将领们都怒了,指着刘秀吼道:“你以为你是谁,你给我们滚。”

刘秀笑笑,行,我滚。然后,他像天边的一片云,飘然离去。

刘秀前脚才走,造反兵团的侦察兵就回来报告,说不好了,王邑大军的先头十几万部队已经抵达城北,连营数百里,只看见头,看不到尾巴。

王凤一听,坏了,想跑路都跑不了了。这时,众将领们恍然大悟,还是刘秀说得好,必须合力与政府军火并,不然,死无葬身之地。

于是,众将领一齐高呼:刘秀人呢,快,赶紧把刘秀叫回来说事。

就这样,刘秀又被拉回到议事现场。

刘秀很严肃地看着大家,大家也很崇拜地看着他。他看着大家就像老虎看着一群羊;大家看着他,就像一群羊等待着雄狮来带领他们走出困境。

众将领一齐看着刘秀,说:“你说吧,只要我们能走出昆阳城,什么都听你的。”

刘秀笑笑,问:“我们在昆阳城有多少兵马?”

有人应道:“不多,八九千。”

刘秀说:“我命令,王凤与大将军王常,留守昆阳。”

众将领疑惑地看着刘秀,不禁问道:“我们留守,您怎么安排?”

刘秀说:“我只率数骑出城,到定陵等地拉人来助阵。”

刘秀出城召人来解围,这招似乎很靠谱,追究起来,其实也很不可靠。造反兵团数万人马,全被刘拉去攻打宛县了。昆阳离宛县距离较远,如果去宛县唤刘,估计黄花菜都凉了。所以,只有就近取兵,到定陵和郾城喊人。

但是,定陵加郾城也没多少兵力,喊来有用吗?话说回来,没用至少也得试试。与其坐着受死,不如试着拼个鱼死网破。

当夜,刘秀率李通等十三人,快马出城。前面说过了,此时王邑的前头部队十几万人已经包围昆阳城,昆阳城的飞鸟想出城去都难了。王邑屯兵城北,刘秀从南门出发,忙活了大半夜,竟然溜出城去了。

刘秀一溜出城,天就亮了。这时,王邑也睡饱喝足了,慢悠悠地喊出一声:攻城。

政府军几乎全出动了,一支部队马不停蹄地挖地道;一支部队撞城攻城;一支部队朝城上射箭,天上密密麻麻都是箭。

战争大片导演王邑坐在车上,悠悠然地看着别人拍戏。这场戏让城里的王凤累得够戗。王凤累是应该的,想想,数十万兵就是规规矩矩把头全伸到城上任你砍,也照样累死。

于是,累得不行的王凤,突然朝城下的王邑喊话:“不打了,我不打了。投降,我要投降。”

下面的人听得很清楚,跑来告诉王邑。王邑心里一笑,大片刚开一个大场面就喊停,哪有那么便宜的事。

只见王邑下令:继续攻城,杀他个片甲不留。

我想,如果王邑生在今天,肯定爱看战争大片。不然他不会这么想拉长戏片,满足他内心发作的戏瘾。

事实上,王邑不招降,那是有缘由的。按照古代战争规矩,如果对方投降了,进城后,就不能随便杀人了。可王邑之前已经对严尤放话了,他攻打昆阳城,不是准备招降,而是准备屠城的。

城上的王凤肯定大喊倒霉了。他混了这么多年,可能都没听说过主动投降还不同意的呢。既然人家不同意投降,那就只好接着打了,打死几个算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