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一地鸡毛(第5/9页)

不管是真还是假,王太后听了心里总是高兴的。当母亲的其实很简单,只要孩子学好,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国泰民安,她这太后就满足,绝对阿弥陀佛了。

事实上,刘骜做这些,只为一件事,能让张放回京,好过上团聚的生活。一年后,机会又来了。

张放的母亲敬武公主病了,必须让那当儿子的回来照顾。这是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于是张放很顺利地回到长安。

或许那时,张放以为这回他可以赖住不走了,刘骜更以为,王太后没道理再下驱逐令了。胜利属于他们,属于天长地久的猪朋狗友们。

然而,刘骜又失算了。几个月后,王太后又传话来了:张放已经尽孝了,请他快点离开长安。刘骜真是欲哭无泪。难道酒友之间,就没有纯洁的友谊吗?为什么王太后偏要拆散他们这对黄金友人呢?

当然,如果刘骜真想知道答案,王太后是不会让他失望的。

她的答案就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张放不走,我就会长夜失眠,浑身抽筋,泪流不止。难道这些不良反应,还不足够抵挡你对一个所谓朋友的眷恋吗?

刘骜摇头叹息,似乎懂了。他眼含泪水,只好再送张放上路。

走吧!不要迷恋长安,长安只是个传说。我想,这应该是王太后最后赠送张放的一句心里话。

三 皇家面试

刘骜不可能不知道,王太后日夜忧愁,为他操碎了心,只想证明一件事她就算不是个优秀的母亲,至少也要做个负责任的母亲。事实上,纵观王太后的一生,她不但是个好皇后,好母亲,而且还是一个讲理的婆婆。

中国式的婆媳关系,一直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之一。好婆婆,恶媳妇;或者是好媳妇,恶婆婆,此两对黄金搭档缠斗败伤的故事,只要想听,路边社大妈大婶那里打听,包你几天几夜都听不完。

读过《孔雀东南飞》的,都知道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故事。刘兰芝和焦仲卿情投意合,俩人喜结连理后,刘兰芝渴望在家里树立起一个好媳妇的良好形象。可是呢!焦仲卿老妈怎么看这个儿媳妇都不顺眼。最后趁焦仲卿出差在外,把刘兰芝休了。

于是,悲剧诞生了。刘兰芝被父母逼嫁,在再嫁的婚礼当晚上吊自杀。紧跟着,闻讯赶回家里的焦仲卿,找了一根绳子也在树上挂了。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在种种社会关系中,哪种又是最难缠的呢?这个问题,我想天下的男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回答:家庭关系。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这话还是说轻了。大多数时候,无论是清官、贪官、伟大人物还是非伟大人物,他们不怕刀不怕枪,他们最怕那些永远都剪不断理还乱的家事。

陆游就是其中一个。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陆游的诗歌,质量不是最好,粉丝也不是最多,但是他却是个诗歌高产者,居古代诗人之首。

这位以高产著名的诗人,年轻的时候,爱上了才华洋溢的唐婉。陆家就派人用了一支家传凤钗定下了这门婚事,然而出人意料的事出现了,陆游被爱冲昏了头脑,却落下了功课。于是,陆母为了儿子伟大光辉的前程,编织种种理由,终于将这段美丽缠绵的爱情毁了。

后来陆游埋头苦读,考中科举。但是,青春里那段充满了悲伤离歌的爱情,成了陆游一生中最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

诸如此类的家庭悲剧,绝对不是偶然。有人曾经将这种普遍的婆媳不和原因,归类于人类的某种本能。这种心理本能,用西方的一个术语说叫“俄狄浦斯王情结”。通俗地说,就是恋母情结。

这是什么说法?有科学根据吗?

我只包打听传说,不想再做深入具体的科学分析。小插曲过后,让我们回到汉朝,继续观看两个女人之间的战争。

可以这么说,赵飞燕能碰上王太后这等婆婆,算她走运。如果碰上汉文帝刘恒的老妈薄太后,或者汉景帝刘启的老妈窦太后,那她纵有一千个伤心的理由,都别想在长安城里混了。碰到吕雉那类型的,说不定又是一个惨兮兮的人彘。

王太后和赵飞燕还是冷战。双方这一耗,就一年多过去了。现在,她终于松口承认赵飞燕是她家媳妇了。

听到这个消息,第一个兴奋的不是刘骜和赵飞燕,而是淳于长。在过去的一年里,淳于长费尽口水,好话说尽,关系跑完,终于还是把生意做成了。你说,他能不激动吗?

不过,如果将王太后和赵飞燕关系改善归功于淳于长,我认为这纯属胡扯。持这种说法的人,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水滴,不见海洋。我认为,王太后之所以承认赵飞燕,只为一件事:刘骜比以前懂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