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终于,当上皇帝了(第8/9页)

这个萧何,食邑多了就算了,竟然还想争功第一。诸将领们再次发飙,一致联合起来对刘邦说道: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大创,攻城掠地,功最多,宜第一!

将领们还是那个意思:文治和武功,应以战功居上。

难道不是吗?武将们拿命厮杀,萧何这个臭文官却躲在后方只会做些收税算赋之事,竟然还要排到我们头上去,这不是扯淡吗?

看来,刘邦只能再多讲一次功人厉害于功狗的故事。可就在这时,有人主动站出来给萧何陈述高功,他就是专门负责进谒的谒者,关内侯鄂千秋。

鄂千秋对诸将说道:你们说得都错了。曹参野战掠地是多,但这是一时之功;皇上与项王争霸五载,辗转天下,萧何却总时时补给军队,创下的可是万世之功。如果在战场上死了几百个曹参,汉朝都没有什么大损失,又如果汉朝得了几百个曹参,汉朝仍然是汉朝,也不只是靠他国家就安全了。如此看来,曹参的一时之功怎么能与萧何的万世之功相比呢,所以,萧何应功居第一,曹参第二。

精彩,太精彩了。

刘邦兴奋得直想鼓掌。鄂千秋果然人如其名,讲的都是千秋大业之事,既然你唱了一出好戏,我也要高调和之。

于是,刘邦当即就对诸将说道:萧何功劳本来就很高,经过鄂千秋这么一点评,他声名就更加显赫了。还有一事我必须告诉你们,诸位跟随我打天下,本家本族多的不过两三个,然而当初我身困中原,萧何不但发动关中百姓支持前线,连本族几十个人都派上战场来了,你说他这样的功劳不应该排在第一吗?

诸将面面相觑,又一次吃了哑巴亏。

刘邦再下诏令:萧何父子兄弟等十余人,皆有食邑;萧何劳苦功高,再多封两千户,并赐萧何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所谓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指的是,萧何可以佩剑,可以穿着木屐上金銮殿,而且进入宫门,不必跑着细步,仍按照平常速度走路。刘邦赐萧何的这个待遇,这就好像某个领导要求属下,你可以不必穿职业装上班,也可以穿着拖鞋进我的办公室,更甚至不必敲门就可以直接推门进来。

其实,刘邦之所以多封萧何两千户,有两大原因:首先,当年刘邦去咸阳出差时,萧何每次赞助他总是多出二百钱,如今,这两千户食邑就当是还个人情。其次,刘邦就是借此契机告诉将领们:你们越是忌妒和打击的,恰是我越要提拔的,因为唯此一举,受恩之人才会更加死心塌地。

这下子,周勃们总算又长了一次见识。

六 雍齿,赚大了

春,正月。刘邦把楚国划一为二,以淮东五十三个县分给堂兄刘贾,封其为荆王;把彭城等三十六个县分给小弟刘交,封他为楚王。同时,封老哥刘喜为代王,封长子刘肥为齐王。从东至北,刘氏封国再度扩大。

与此同时,刘邦把目光瞄准了另一个异姓王——韩王信。韩王信是个有着文武材略之人,刘邦欣赏他,尤其欣赏他韩氏光荣的祖宗。然而,时过境迁,这个世道已经变成:蠢才不可怕,最可怕的就是有才的人。刘邦认为,韩王信所王之地,北近洛阳,南迫宛县,东又有淮阳,三面皆是天下重兵驻扎之处,如果不给韩王信搬家,有可能有一天被他赶着搬家。

主意打定,刘邦从太原郡划出三十一个县,成立新韩国,并把韩王信迁到太原郡吃风沙,并且交代他一个光荣而伟大的任务:兄弟,西北边疆的守护就交给你了,千万不要让匈奴跑进我家自留地啃土地来。

韩王信真是有苦难言,心里冤枉也得忍着,不然,难道要变成第二个淮阴侯韩信?太原是个穷地方,匈奴寇是有点多,但毕竟是个王呀。

刘邦给韩王信定的新国首都为晋阳(山西省太原市),但是韩王信突然动了脑筋,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吃苦事业进行到底。他马上给刘邦上书道:晋阳离匈奴边界太远,不利抗敌,不如让我搬到马邑(山西省朔州)去。

刘邦看到韩王信这封请书,眼泪都差点感动得掉出来了。好人啊,你把最美丽的土地留给我,又帮我到最西北的地方吃沙子守边界,汉朝有你这样的王,万年不倒啊。

刘邦立即批准韩王信的请求,新韩国的首都从此定为马邑。

到此为止,刘邦林林总总,包括新王及列侯,总共有二十余个。但是封侯之事远未结束,萧何和曹参争第一的事结束了,而后头那些争谁第二十二或第二十三的人还在争论不休。

这真是一个让人头大的事。打仗的时候,谁都顾不上谁伤得最多,伤得最重。现在,这些手下突然多出了许多病号,有的说我受过多少次伤,挨过多少利箭;有的又说,我杀过多少敌人,背过多少粮食;更有的人还要说,他奶奶病死老家,都没时间回家探望,我一心一意扑杀在战场上,图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今天与你们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