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王者立威(第6/7页)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蒙元朝廷逃往蒙古草原。传国玺第三次失踪,也是最后一次失踪。朱元璋曾遣徐达深入漠北,追击遁逃的蒙元朝廷,以期得到传国玺,结果空手而返。

 

——此后,明清两代多有献玉玺者,然而皆为赝品。真正的传国玺已不知所踪。

 

传国玺如今去了哪里?没人知道。或许,传国玺依然存在于中国辽阔的大地之上。她静躺在江海河底,或沉睡在地下深处,等待着被我们发现,被我们珍赏。所以,诸君无事之时,不妨去挖挖土,潜潜水,说不定,找到传国玺的那个人就是你。祝你好运!

 

【7、秦王嬴政一号令】

 

现如今,传国玉玺已是家喻户晓,但当她第一次出现在雍城,展示在世人面前之时,却充满了神秘和陌生感。那些观礼者,纵然见多识广,也禁不住疑惑,这玉玺究竟从何而来?而在当时,知道玉玺底细的,除了嬴政,便只有李斯了。

 

那一日,嬴政找到李斯,给他看了一块玉璧,得意地问道:“客卿可知此乃何物?”

 

李斯端详半晌,这才道:“倘臣所料不差,此乃和氏璧也。”和氏璧是天下共知的稀世珍宝,而发生在和氏璧身上的两则著名故事——和氏献璞与完璧归赵,更为和氏璧增添了神话般的传奇色彩。此前,对于和氏璧,李斯是只闻其名,不见其面。没想到,如此宝贝,今天不仅亲眼得见,而且还能亲手抚摩,感受她的冰冷与华贵,李斯心中也是一阵激动。

 

嬴政轻描淡写地道:“寡人欲毁之,客卿意下如何?”

 

李斯大惊。想当年,嬴政的老太爷秦昭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现在嬴政说毁了就毁了?难道嬴政是悲剧爱好者,专喜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要知道,和氏璧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完美无瑕。稍微有一点瑕疵,便会价值大减。如果真把她毁了,就好比把官窑出产的名贵瓷器掼碎,剩下的只能是一堆一文不值的垃圾。李斯道:“和氏璧乃天下至宝,一旦毁之,不可复得。吾王还请三思。”

 

嬴政大笑道:“和氏璧名为至宝,只可聊备赏玩,别无大用。寡人毁之,以其玉作玉玺一枚,有号必应,有令必行,岂不快哉!玉石有神,也当还谢寡人也。”

 

“吾大秦自有王玺,国之瑰宝,代代相传,何为另作新玺?”

 

“收服六国,一统天下,此乃客卿所教,寡人之志也。先王王玺已不足为用,当用天子之玺。玺文却须客卿来作。”

 

李斯书法天下第一,篆写玺文自然非他莫属。李斯要是推辞不作,当世也绝无第二人敢接手这活。李斯自然不会推辞,他也深知,此事非他不可。况且,想要留名于后世,还有什么地方会比皇帝玉玺上面更为显赫、更为长久呢?

 

于是,玉玺制造小组秘密成立,召集秦国最杰出的玉匠,李斯自任组长。法国雕塑家罗丹有言:雕塑的秘诀就在于,去掉石头中多余的东西。然而,和氏璧已是一件精心琢磨而成的成品,可谓尽善尽美,绝无多余。无奈王命难违,也只能一狠心,不破不立。而对那些玉匠而言,雕刻玉玺无疑是他们毕生最大的挑战。敢在和氏璧身上动刀,更甚过于在太岁爷头上动土,不仅需要技术,需要勇气,更需要一种神圣的敬畏。

 

玺文由嬴政和李斯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而这短短八个字,李斯足足写了一个多月,这才告成。

 

历时一年有余,玉玺终于竣工。但见玉质至良,玉工至精,玺文至善,三美齐具,嬴政于是大悦。

 

凝聚着李斯心血的玉玺,此刻正沉默而威严地踞于案上,俯视众人。隗状恭声请道:“吾王既受大宝,臣等谨候吾王启玺诏令。”

 

作为一种象征,受完玉玺之后,当场便会启用,颁布某项诏书,即新王上任后的第一号法令,标志着国家的权力已经移交。这种诏书的内容,一般均是以庆赏为主,譬如大赦天下、加官进爵等等,以展示新王的仁厚和德行。而这种诏书,通常已经提前拟好,只需要新王走走过场、盖上印玺即可。

 

等待嬴政盖玺的诏书同样早已写好,就放在玉玺之旁。内容不外乎与国民万姓同喜、大赦、赏赐大臣公卿金帛、天下大酺数日等等。

 

嬴政却打破了以往惯例。他扫了一眼诏书,冷冷说道:“重拟诏书。”谁敢抗议?谁敢说不?于是嬴政口述,尚书令笔录。嬴政道:“嫪毐作乱不成,畏罪逃亡。即令国中:有生得嫪毐者,赐钱百万;有杀嫪毐者,赐钱五十万。于咸阳战嫪毐者,无论,皆拜爵一级。此令。”

 

嬴政娓娓道来,却自有震慑人心之力量。什么是王,什么是王威,嬴政在他亲政的第一天,就让群臣领略到了。他面对嫪毐造反时的冷静,他预言“礼成之时,嫪毐必败”的镇静,他屏弃成例、口述诏书的果断,皆让百官畏惧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