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天高云淡(第2/23页)

从哈达铺出发的红军连续行军两百余里,到达了渭河南岸。

红军离开哈达铺的时候,派出了小部队向天水方向佯动,于是国民党军纷纷聚集天水准备堵截红军。但是红军一天行军九十里,迅速从武山和漳县之间穿过。中央所在的三纵队当晚宿营在一个碉堡式的村庄里。这个村庄由几个巨大的围屋组成,红军到达的时候,民众站在围屋的墙上警惕地守卫着,经过红军政治工作人员的解释,他们才把大门打开。次日清晨,部队继续出发,目的地是一百三十多里外一个叫新寺的地方。一天的急行军中仅仅休息了三十分钟。天空中不断出现国民党军的飞机,飞机一出现红军部队就要隐蔽,因此天黑的时候才走了一半的路。红军官兵都已疲惫不堪,但司令部传来了命令:今天必须赶到新寺。官兵们喝了口井水、吃了点干粮继续走。大地一片漆黑,不准点火把,走着走着前后就失去了联络,掉队的人员不断增加,队伍到达新寺的时候天已经亮了,但是大量的掉队人员和后面的收容队还没有上来。炊事员开始烧热水,想让走了一天一夜的官兵们烫烫脚,可是水还没有烧开,命令又到了:立即前进,目标是渭河南岸的鸳鸯嘴,行程四十里。

如此急切的行军,是为了安全地渡过渭河。

万幸的是,出现在眼前的渭河,河岸没有敌人的阻击,正值枯水期的河水深仅过膝。

过了渭河,前面响起了枪声。官兵们看见彭德怀站在一座小山包上,示意让队伍休息一会儿再走。毛泽东赶了上来,官兵们问是不是前面有封锁线,毛泽东说:“休息片刻,让他们打一下,把敌人吓跑就是了。”

前面的战斗果然很短暂。部队继续前进的时候,官兵们突然发现路边光秃秃的,没有一棵树,连草也没有,无法做防空伪装。向导说,前面的路全是这个样子。红军各部队的对空警戒员一下子紧张起来,把军号攥在手里,一刻不停地向天空瞭望,只要看见有飞机飞来,或者听见有飞机的声音,就赶快吹号,部队立即分散隐蔽。由于四周开阔便于观察,国民党军的飞机来了两次都没有发现红军的行军队伍。新的宿营地是榜罗镇。

在榜罗镇,部队休息了一天。毛泽东又获得了一些近期的报纸,也许是离陕西更近了的缘故,报纸上对陕北的情况有了更详尽的描述。于是,中共中央在榜罗镇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再次确定了陕甘支队前进的目标是陕北苏区。毛泽东后来说:榜罗镇会议改变了俄界会议的决定,因为那时中央得到了新的消息,知道了陕北有大的苏区与红军,所以才改变决定,要在陕北保卫与扩大苏区。在俄界会议上,只想会合后到接近苏联的地区去,保卫和扩大陕北苏区的想法还没有。现在我们在榜罗镇会议上改变了,要以陕北苏区来领导全国革命。

会议决定召开陕甘支队连以上干部会议。

因为国民党军飞机频繁出动,因此会议的时间定在清晨五点。

会场是个露天的打麦场,四周有一圈低矮的土围墙,在一面围墙下放了一张桌子就是主席台,红军干部们全部坐在打成捆的麦草上。中央机关所在的三纵队和由第一军团组成的一纵队按时进了会场,由于行军和战斗的原因很长时间没见面的战友互相问候着。天空下起了小雨,有一点冷,会场出现了骚动,红军干部们纷纷披上了携带的雨布。直到六点钟的时候,由第三军团组成的二纵队才到达会场。他们是后卫部队,宿营地距离这里四十里,半夜两点就起床出发了,下雨路滑,走得很慢。二纵队进场的时候受到大家的议论,不仅因为他们迟到了,还因为他们的装束有点寒酸。二纵队的干部们解释说,第三军团总是担任后卫,你们走在前边把好东西都用光了。第三军团的很多红军还穿着过草地时的衣服——一种用藏民的“氆氇”做的军装或大衣。“氆氇”是羊毛粗编的,有白色的、黄色的和灰色的,纽扣是用布包着的铜元做的。还有的人穿着羊皮缝的上衣,脚下是牛皮做的“草鞋”。“这东西挡雨呢!”二纵队的干部们回击着嘲笑。

毛泽东在会上讲了五个问题:日本侵略中国的问题,陕北根据地和红军的状况,陕北可以成为新的根据地的理由和条件,尽量避免与国民党军队作战以求迅速到达陕北,还有整顿部队纪律的问题。毛泽东最后强调说:我们马上就要面临新的任务了,部队要有新的精神。从前“我们在藏人区域,因为没有油吃,每个同志都是成天觉得饥饿,成天在吃东西,坐了吃,睡了也吃,走路吃,甚至连上茅厕还在吃。脸上不是因为吃炒面弄得满嘴白胡子,就是因为吃炒青稞弄得满脸乌黑。现在环境不同了,要把纪律大大地整顿。要教育,要不怕麻烦,讲了一遍又一遍,干部自己先做出模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