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黑暗时刻(第11/25页)

由于徐向前和陈昌浩要立即率前敌指挥部去毛儿盖,他们发言之后就走了。

毛泽东的发言从红四方面军创建鄂豫皖根据地开始讲起,说到根据地在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后被放弃时,毛泽东认为面对敌人的大兵压境,红四方面军既没有做充分准备仗也没有打好。说到川陕根据地,毛泽东认为红四方面军主力西渡嘉陵江,在取得歼敌十二个团的胜利后放弃根据地,是一个严重错误。红四方面军领导没能了解建立政权与建立红军的密不可分的政治关系。

放弃川陕根据地,这是张国焘的痛处,因此他反驳说:“川北苏区固应保卫,松潘亦应当控制,但这决定于四方面军的力量,而非决定于主观愿望”。红四方面军“当时的主要努力是策应一方面军,而我们的兵力有限,不能过分分散使用。如果中央并不以为四方面军策应一方面军的行动是多余的或错误的,就不应苛责四方面军不能完成力不胜任的其他军事任务”。张国焘认为,“川北苏区即使当时留置了较多的兵力,事实上也不能达到保卫的目的”。“而一方面军当时能否渡过大渡河顺利到达懋功,尚成疑问,四方面军果真全力北向夺取松潘”,也许中央又会批评红四方面军“隔岸观火,看轻休戚相关的大义”。

徐向前对这一问题的态度是:

整个说来,红四方面军退出川陕根据地,有复杂的原因。优势敌人的压迫,常年战争和“左”的政策造成的困难,策应中央红军的紧迫战略需要,都凑到了一起。从这个意义说,是历史的必然。问题在于:主力红军撤出根据地后,没有留下足够的兵力坚持游击战争,只留下刘子才、赵明恩等千把人枪,如果把三十三军留下,要好得多;强渡嘉陵江后,犹豫徘徊,丧失了进击甘南的战机,使“川陕甘计划”流产。川陕甘计划未能实现,非常失策,是关系整个革命命运的问题。如果当时实现了这个计划,我军将能得到更大的补充,中央红军北上就有了立脚点,形势会不一样的。

徐向前所说的“关系整个革命命运的问题”,显然是指由于红四方面军放弃了根据地,且没有在西渡嘉陵江后向北发展,造成了中央红军到达之后没有落脚点,从而导致红一、红四方面军全部拥挤在了西康这片不毛之地中。

由于发起松潘战役的时间被一拖再拖,红军先遣部队逐渐与后续部队“相隔过远”,中革军委被迫对原来松潘战役的计划进行了修改。

此刻,追击而来的川军已经距离红军越来越近了。

川军第二十军第二混成旅向廷瑞部为左翼,经两河口进攻懋功;第三混成旅为中路,其前锋翻越夹金山后直指懋功;第四混成旅从右翼翻越夹金山进攻达维;第二十军军部和第一、第五、第六混成旅为预备队。川军第二十军军长杨森亲自带领军手枪团,跟在第四混成旅的后面翻越夹金山。手枪团快要爬到山顶的时候,一个士兵开枪射击逃跑的民夫,枪声响过之后,天空突降暴风雪,手枪团所有的人都趴在地上不敢动。一个民夫说,翻雪山不能大声喧哗,更不能开枪,否则天神一发怒就别想活着下山。听了这话,杨森先发怒了,他命令士兵把山顶小庙里的王母娘娘塑像推倒扔到山涧里,然后强令官兵顶着风雪快速前进。结果,第四混成旅仅九团就有一百多名官兵死在了夹金山上。七月二十五日午后,第二混成旅首先到达懋功。红军后卫阻击部队在把一条河上的桥板拆了后,撤退了。杨森在懋功的天主教堂里召集了第二十军各部队军官会议,说本军占领懋功,受到蒋委员长的通令嘉奖,这是很光荣的事情。目前红军已经向青海方向去了,咱们川军追到这里,任务就算是完成了。杨森的话音刚落,蒋介石的电报到了。蒋介石认为要巩固懋功,必须占领抚边,因此命令第二十军各部队继续向北进攻抚边。

进攻抚边的战斗经过并不像占领懋功那样顺利,第二十军三路进攻部队都受到了红军后卫部队的顽强阻击。六团二营在进攻中遭到红军的突然反击,十八名士兵全部被红军用大刀砍死。在左翼实施掩护的五团二营奉命向红军的阻击阵地发起冲击。眼看就要冲上红军的阻击阵地时,红军从没有任何动静的阵地后面一下子冒了出来,二营营长李显宗即刻死在了红军的乱刀之下。六团团长李介立连夜派出一营向红军阻击阵地的侧后迂回,并在第二天拂晓再次发动了进攻,两面受攻的红军阻击部队撤退了。六团和五团相继开进了抚边。在这里,川军发现了几十名由于负伤已不能行动的红军伤员,伤员们的身边还有一挺打光了子弹的重机枪,而他们背后的墙上写着“热烈欢迎张主席”的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