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山河苍茫(第6/14页)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八日,离开了湖南南部宜章的中央红军继续向西开进,红十军团十九师在师长寻淮洲的率领下也出发了。他们先向南,经过江西上饶附近,再向东进至赣浙边界处的玉山县,在那里迅速通过了国民党军布防在玉山至开化间的封锁线。十九师突然冲出包围令国民党军感到很意外,他们认为这股红军的举动有点孤注一掷的意思。负责防守浙江边界的浙江保安纵队副总指挥蒋志英亲自率领两个团一路尾追红军,但很快就被十九师的红军官兵杀了个回马枪,蒋志英负伤后带领部队溃退而去。十九师沿着浙江与安徽边界的浙江一侧向北疾行,经过上方镇,渡过了新安江,向昌化、临安附近逼近,这里距离浙江省会杭州已经不远了。就在杭州城里的国民党军如临大敌的时候,十九师突然转向西进入了安徽境内,通过歙县和绩溪,突袭并占领了旌德县城。旌德县里的富人们开始争相逃亡,红军却又突然离开继续向北开进。他们在泾县和宣城之间穿过,直逼长江南岸的重要城市芜湖。这短短的二十天,定是十九师的红军官兵心情十分畅快的日子,因为年轻的师长寻淮洲充分显示出他机动灵活的军事指挥才能,红军官兵也找到了与敌人周旋作战的胜利感。江浙地区是国民党政权的心腹地带,只有规模小且机动性好的武装,依靠没有规律的灵活作战,才有可能生存下来。

但是,就在十九师出发的那一天,坚持在闽浙赣苏区的第十军团主力部队收到了来自留守中央苏区的负责人项英的命令。命令的内容是:第十军团立即率领二十、二十一师离开根据地,“集结主力坚决地争取运动中消灭敌人以创造皖浙边苏区”。命令还指定以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等组成军政委员会,方志敏为军政委员会主席,随第十军团行动。同时任命粟裕为军团参谋长,刘英为军团政治部主任。

项英的这个命令意味着小小的闽浙赣苏区要被彻底放弃了。

这是后来始终受到史家质疑的一个命令。最普遍的认识是:这个命令的错误在于把长于打游击战的红十军团和地方红色武装集中起来,放弃了红军浴血奋战开创并坚守的根据地,以大兵团的规模转移到外线去“打大仗”,从而导致了整个红十军团遭遇重创的结局。

十一月下旬,在方志敏和刘畴西的率领下,红十军团军团部和二十、二十一师离开了根据地,向着敌人的封锁线冲去。与十九师先向南兜个圈子再向北不同,红十军团的主力由重溪出发后直接向北,在江西的婺源和浙江的开化之间突破了国民党军的封锁,而后径直往北向安徽南部而去。十二月十日,当国民党军还没能搞清红十军团行动的意图时,他们已在黄山东南的汤口地区与寻淮洲率领的十九师会合了。

放弃根据地后的再次会合并没有给红军官兵带来多少欣喜,因为国民党军很快就得知了闽浙赣苏区内的红军已经全部出动,于是立即调集了怀玉山附近所能调动的所有兵力,对红十军团展开了最猛烈的追击与合围。十二月十日,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从婺源向北推进,第七师则从北向南压过来,而“追剿军”补充第一旅和浙江保安团的一个营,已经由歙县方向推进到了汤口附近,几乎要与红十军团迎面相撞了。

红十军团沿着安徽南部屯溪至青阳的公路向北转移,十二月十三日到达了黄山东麓的谭家桥。而在他们的身后,国民党军补充第一旅已经越追越近了。补充第一旅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共有三个团,兵力与红十军团的三个师相差无几,但武器装备异常精良。红十军团领导在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之后,认为乌泥关是一个隘口,从那里到谭家桥之间的公路东侧有一个制高点,是个可以伏击敌人的有利地形。

红十军团的作战部署是:由乌泥关起沿着公路两侧自南向北,十九、二十、二十一师相连设伏,再从战斗力最强的十九师抽出一个连控制乌泥关以南的制高点,从二十一师抽出一个营在谭家桥正面构筑工事,以便向南封锁道路同时阻击北援之敌。

红十军团的伏击圈已经布好,只等着敌人走进来,红军力图把敌人彻底消灭在这段公路上。

十二月十四日上午九时,补充第一旅前卫部队二团和旅直属队进入了乌泥关伏击圈。红十军团二十师和二十一师同时发起了攻击,敌人突遇埋伏顿时乱作一团,但是,很快,补充第一旅就调整了部署稳住了阵脚,并且集中兵力开始了猛烈的反击。尽管红军官兵奋力作战,但是由于兵力单薄武器简陋,特别是由地方武装改编的二十一师士兵大多是没有任何作战经验的青年农民,因此红军的阵地很快就被冲垮了。在这个急需增援的时候,红十军团指挥部发现十九师主力并没有按照事先的部署配置在便于冲击的公路北侧,而是不知道什么原因配置在了公路的南侧。南侧是高高的悬崖峭壁,兵力和火力都无法展开,同时也无法及时增援二十师和二十一师。这一错误最终导致了从乌泥关以北至谭家桥东端的红十军团的所有阵地全部被敌人占领,包括乌泥关以南那个至关重要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