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兰亭序

贞观十四年(640年)的一天,史上最喜欢书法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在屏风上写下一段草书,笔力遒劲,骨质飘逸,展示给群臣看,获得一致好评。皇帝随后说出自己的心得:“作书法,贵专精。我学古人之书,不学外形,而学内在。骨质学到了,外在的自然也就成了。”当天,他赐宴于玄武门,朝中三品以上官员都参加了。皇帝又即兴写了一幅作品,众臣乘着酒劲,争夺皇帝手中的条幅。时有散骑常侍刘洎,在争夺中登上皇帝的御床,最后抢到手。大臣们顿时色变,有人指出:“臣子上了天子的床,罪当死!”李世民笑,摆手道:“今见刘常侍登床,为书法,可不追究!”

这位戎马一生的皇帝就是如此热爱书法。

史书记载,李世民最喜欢的是王羲之的书法。唐人笔记《谭宾录》披露,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五月,大内展出了皇家收藏的王羲之等人的书法真迹,它们都是贞观年间皇帝令魏征、虞世南、褚遂良等精通书法的大臣鉴定过的。其中,王羲之的真迹一百五十卷(五年后,玄宗再派人清点这批书法时,就只剩下八十卷了,可见当时就开始散失)。但在展出的这批书法作品中,唯独没有王羲之的第一代表作《兰亭序》。

从玄宗朝前推三百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古代春天的修禊日),四十多位东晋名士应东道主会稽内史王羲之邀请,亮相于会稽山阴兰亭,饮酒、作诗、观山、赏水,魏晋以来显赫的家族差不多都到齐了:王家、谢家、袁家、羊家、郗家、庾家、桓家……这四十多位名士的具体名单是:王羲之、王徽之、王献之、王凝之、王玄之、王蕴之、王丰之、王肃之、王彬之、王涣之、徐丰之、曹茂之、曹礼、曹华、孙绰、孙统、孙嗣、谢安、谢万、谢瑰、谢腾、谢绎、郗昙、庾友、庾蕴、魏滂、桓伟、羊模、孔炽、后绵、刘密、虞谷、虞说、任儗、袁峤、华茂、劳夷、华耆、卞迪、丘髦、吕本、吕系。东晋旷达、清雅、飘逸、玄远的时代气质使得这次聚会完全丧失了政治色彩。可以说,这次聚会是生命的、内心的、山水的。这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聚会。此日风和日丽,东晋名士宽袍大袖,偎花依草,列坐于曲折、清澈的溪流边,信自漂流,到了谁的跟前,谁就要现场作诗,如作诗不成,便要罚酒。王羲之等26人现场写出诗歌,王献之等16人没写出。写出作品的26人成诗37首,汇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作序,是为千古第一行书《兰亭序》。这幅书法作品写于珍贵的蚕茧纸上,共28行,324字,其中“之”字有20个,但没有一个重样的。该作品是王羲之醉写的,醒后再写其他作品,终不可超越。

李世民得到《兰亭序》,有一个曲折的故事:

从《兰亭序》诞生日,到唐贞观年间,已近三百年,此时真迹辗转到越州永欣寺老僧辩才手里。他是高僧智永的弟子,智永是王羲之直系后人。智永死前,将祖传的《兰亭序》给辩才,辩才视若珍宝,将其藏在禅房屋梁边的暗洞里。当时,李世民收集到了王羲之的很多真迹,唯独缺少《兰亭序》。当得知在辩才手里时,李世民急召其来长安,问真迹下落。辩才口风很严,说自己确实在师父那里见过该作品,但后来世间多乱,真迹已散失。皇帝多次召见辩才,但辩才就是不承认《兰亭序》在自己手里。皇帝没办法,只能叫辩才回去。这就是中古时代皇帝的风范,决然不会用暴力去做这件事,虽然他完全可以一声令下直接派军队去寺院搜查。若换成清朝,早就直接动刑问斩了。

李世民问计于大臣:“为了《兰亭序》,我寝食难安,真迹就在辩才手里,如何得到?辩才禅师年岁已高,宝物放在他那里,保不准将来真的散失,假如在皇宫珍藏,也许还能传于后世。”

见皇帝如此忧虑,房玄龄推荐一人:监察御史萧翼。萧冀是南北朝梁元帝曾孙,十分聪明。李世民马上召见萧冀。萧冀说:“此事不难,但需要先给我几幅王羲之的书法作为诱饵。”

李世民说没问题。

萧翼又带了一幅自己祖上梁元帝手书的《职贡图》,直奔越州而去。经化装,他以卖蚕种的北方商人的身份进入永欣寺,用了十多天时间,谈古论今,与辩才混熟。此日,萧翼向辩才展示了梁元帝的《职贡图》,辩才看后很是称赞。萧翼又展示了所带的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辩才表示,这确实是王羲之的真迹,却不是最佳。

萧翼问:“何为最佳?”

辩才笑道:“当然是《兰亭序》!”

萧翼表示不相信《兰亭序》还存于世。辩才说就在此室,于是从屋梁边的暗洞里取出《兰亭序》。萧翼看过后说这是赝品。辩才很愤怒。这一年,禅师已年过八旬,他生气地将《兰亭序》放在书桌上,没再搭理萧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