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赤膊上阵(第2/3页)

此时,从蒲州通往长安的道路上,正有一辆骡车。

因为这道路刚刚修缮过不久,道路倒是宽阔平坦,车子颠簸的并不厉害。

车中,苏有道额上搭着一条湿汗巾,蜷缩在厚厚的被子里,脸色灰败,嘴唇都皲裂开来,随着车子轻轻的摇晃,苏有道双眼无神,半睁半闭,看着就像一个垂死之人。

苏有道不是铁打的汉子,先前先被挂在烟囱里熏腊肉,接着被绑在柱子上数日血脉不畅,紧接着就在水中浸泡了一个多时辰,这可是深秋时季啊,苏有道病了。

不过,他并没有停下来延医治疗,哪怕是听说了赵太守因风寒而逝的确实消息,他也没有停下来接受治疗的打算,他必须得尽快赶回长安去,没有他的帮助,他不知道太子能否按照他的安排把计划进行下去。

他原以为蒲州之行很快就可以结束,同时也没想到齐王造反,居然是如此的干净俐落,所以许多细节都没有说与太子知道,原打算自己一手操办的。

他是个忠臣,毫无疑问的忠臣,但忠臣未必意味着所作所为都是最有效最正确的办法。比如他与李承乾的相处,这其间固然有李承乾的狂妄自大、刚愎自用,却也有苏有道辅佐之道的错误。

苏有道辅佐李承乾是殚精竭虑,事必躬亲,有点像被托孤的诸葛孔明,他生怕别人做不好,什么事都要亲自谋划、亲自执行,如此一来,就使得他手下很难培养出能独当一面的人才来。

而李承乾既有些自视甚高,在这样一个喜欢为他一手包办的“大家长”的面前,也就更喜欢瞒着他做事了。

雏鹰长大了,也许他的本事远不及他的师傅,但他还是想尝试着自己展翼腾飞,而不是伏在恩师的背上。

苏有道如此辅佐的弊端在这种情形下就暴露了出来,他出了意外,就群龙无首了,没有一个可信的有能力的人来接替他,而且因为他一贯的作风,即便有人有这样的本事,没有得到他的授命,也不敢自作主张地来代替他发号施令。

但是太子李承乾,却没有这种彷徨。

皇帝刚刚派出李绩,久等苏有道却全无消息的李承乾便按捺不住了,在皇帝回京后主持的第一场大朝会时,太子隆重登场,主动请缨,愿意代父出征,讨伐叛逆!

“父皇,李祐悖逆,罪不容诛!可他毕竟是父皇之子,安能由臣子讨伐。儿为皇长子,愿代父出征,将这忤逆不孝之辈提拿京师,交由父皇处治!”

爹啊,咱们家老五忤逆不孝了,得收拾他。可不管怎么说,他可是你儿子,不好叫家臣去收拾他吧?我是长子,长兄如父,我愿意替父亲出面,去收拾他。

李承乾这理由很说得过去,但李世民却皱了皱眉头,淡淡地应道:“齐州情形,尚不明确。你五弟素来是个没主意的,或者是受了小人盅惑或左右胁迫,也未可知。李绩稳重,可先往齐州一探究竟,太子忠诚,朕甚嘉许。可待齐州情形明了,再做决定。”

“父皇啊,你可别被李祐欺骗了!父皇巡幸蒲州,儿臣重政京师,已然接到详细奏报,是李祐下令募兵募粮,事败后又令燕弘智追出城去,射杀了长史权万纪,左右岂能盅惑?又有何人胁迫?”

李世民听到这里,脸色无比地难看。长孙无忌等大臣看向李承乾的眼神儿也有些不对了。

“太子不要显得如此愚蠢好不好?皇帝这分明是想留有余地,争取给齐王留一条活路啊,你说的这么直白,国法当前,皇帝还如何运作?”

李承乾慷慨激昂,一脸义愤地道:“父皇,李祐素来乖张,重惑雅言。今竟斩杀大臣,悍然造反此等,背礼违义、弃父无君、不忠不孝之徒,天地不容,人神共怒,万死不足惜!父皇若不信,可宣韦文振上殿,他从齐州逃回,一切俱知端详!”

李承乾单膝一弯,跪在地上,抱拳施以军礼:“儿臣只需东宫六率,便擒叛逆于阙下,交由父皇处治!”

李承乾果然一点眼儿件儿都没有,看不出李世民有维护李祐之意么?当然不是。可他心气儿难平啊,我平时但凡犯点小错,就受你严厉斥责,他都造反了,还想留他一条活路?你不让我去,我这军功如何立得?

李承乾一念及此,所以才佯做莽撞,必欲置李祐于死地。

李祐乃阴妃之子,与李祐并没有什么兄弟之情,且不提李祐,李泰与他一母同胞,两人之间又有什么手足之情了?

李世民被李承乾一番话说的面皮发青,坐在上边,半晌说不出话来。

苏有道本来计划先由言官上本弹劾,坐实了李祐的谋反之罪,再由言官和礼部官上奏,讲一讲以臣下讨伐皇子在上下尊卑上的不妥,这时顺势推出太子,便是名正言顺,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