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入瓮(第2/3页)

想到这里,李鱼心中便是一跳,当即一撩袍裾,往腰带里一别,就往黄河大堤上跑去。

此时,正在鹳雀楼上忙碌的赵元楷已经听仆役来报了信,一听说有难民悄悄入城,御前陈情,赵元楷一张脸登时吓得惨白。这时候他也顾不得追究是谁懈怠,居然放了这么多难民进城了,马上匆匆下楼,赶往西城。

因为心神恍惚,这位太守下楼时跑到最后一阶,还双膝一软,抢跪在了地上,两个膝盖都呛破了,火辣辣地疼,他也顾之不及,匆匆扳鞍上马,领着几个随从一阵风儿地卷向西城。

黄河大堤,随着年年加高,显得极是宽阔高大,有种厚重的感觉,这是沿河两岸安全的屏障,一看就能给人一种安全感。河堤上还植了树,不是平时常见的杨柳,李鱼也不认得那树种,翠绿一片,煞是好看。

只是那树干刚只手腕粗细,根系扎得还不够深、不够广。爬上河堤,越过树植的界限,就是蔓向河水一方的堤岸,仔细观察此处,才会发现,从另一侧攀爬上来时的高大宏伟印象,已是千疮百孔。

那堤岸之下近水处,确实已被滚滚咆哮的河水掏出了许多坑洞。坑洞处的水势较缓,许多虾蟹喜欢在这样的地方筑巢,而它们则在这样的坑洞里又掏出了更多的孔洞,一旦有洪水暴发,极是危险。

不过李鱼此来却没心思仔细观察这些东西,因为那树尚未成荫,南北视线并不阻碍,李鱼站在大堤上左右观看,并不见有什么行人。这时节人口有限,虽说游人也是有的,但这大堤处又不是什么名胜古迹,少有人来。

李鱼左右一扫,堤上没人,大河浩荡,河中倒是有三两艘大船,远远近近,自上游飘荡而下,不过距岸边尚远,它们在河心,这里水流湍急,岸边又相对要浅,停靠不得。

李鱼眯了眯眼睛,眼神定在了上游一里多外的地方。那里有一幢建筑,朱红色的院墙,小小的飞檐斗角,既然是建在这黄河大堤之上,不问可知,必是龙王庙无疑。

难不成……

李鱼深吸一口气,迈步就向那龙王庙赶了过去。

李世民在那粥棚处,听得难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说起黄河隐患,心情更加沉重了,只是在这些百姓们面前,他脸上始终是一片从容。这时他若喜怒形于色,只怕就要吓坏了这些百姓。

“无忌,我们去黄河大堤上看看。”

李世民万没想到自己亲自任命,在自己心里也一直算是个干吏的赵元楷,实则是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媚上方面,对于地方治理竟是毫不关心。

黄河大堤重不重要?重要!可为什么就有许多在自己辖区内有这样紧要所在的官员,明知道它一旦出事,将对自己影响深重,甚至丢了身家性命,却仍置若罔闻呢?

实在是因为治理水患,付出太多,他们既想求长远,又追求眼前利益,所以抱着侥幸心理,希图在自己的任期内不出岔子。至于自己交卸责任由他人主政此处之后,谁管它洪水滔天!

而像黄河决口这种事情,虽然一旦出现,就是一片泽国,坑害百万生灵,但这种事情也确实不多,这也就造成了许多官员的侥幸。

赵元楷其实就是这么打算的,中州蒲州不是小地方了,但他更喜欢往中枢去,到天子身边去,这几年运营,其实他任期也就快到了,而且他很有机会调往吏部。

这次太子巡幸蒲州,本是为他脸上贴金的事,可以在他迁任之前在政绩簿上再填一笔,可谁知……

“天杀的贱民!如果本官能顺利度过此劫,绝对饶不了他们!”

赵元楷一边挥鞭策马,急进如风,一边咬牙切齿地咀咒。

赵元楷到了“难民营”也不减速,眼见大群难民和官兵都聚集一处,情知天子就在那里,急忙快马过去,及至近前,已被官兵注意,持戟示意他减速下马,这才急急一勒缰绳,飞身跳下马去。

这时那马冲势未尽,赵元楷双足落地,随着惯性又向前冲出几步,这才稳住身子,快步向前奔跑,急叫道:“蒲州刺史赵元楷见驾!”

他是本地的父母官,这几日接驾,他一直陪同在旁,那些士兵都认得他,便让开大戟,只放他一人过去。赵元楷心急火燎地冲进人群,一眼看到李世民,双膝一软,情不自禁地跪伏于地:“臣……赵元楷,见驾!”

李世民刚和长孙无忌说罢要去黄河大题上瞧瞧,就看见赵元楷匆匆赶来,李世民的脸色终于冷了下来。

赵元楷伏地不起,只是眼睛微微上翻,看到皇帝的袍袂慢慢踱到自己身前,隐隐露出一对靴尖。

“前日朕来蒲州,见黄土垫道,平整如镜,蒲州父老,黄纱单衣,便觉过于隆重,难免扰民之嫌,只是念你一片赤诚,未予训诫。昨日,朕听说你在蒲州城中掘地为池,饲养黄河大鲤千尾,又圈坊为地,放养山羊百余,专供朕与随行文武食用,便已有心教训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