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北朝第一刀(第3/10页)

元彧心中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尔朱荣。姑不论尔朱荣是否有篡位之意,单凭河阴大杀皇族文官,任用鲜卑化官员,断不能容他。元彧的心思正是孝庄帝症结所在,故而元子攸赦免一大批追随元颢的大臣。

元子攸起初不过想依靠这位北方军阀登上帝位,谁知养虎为患。河阴之变,他几乎站在汉化势力的对立面,若非契胡人喊出“元氏既灭,尔朱氏兴”的大逆不道的口号,屠杀皇族和汉化贵族的黑锅已然背定。纵是如此,元颢及白袍队仍旧给予致命一击,忠于他的禁卫军屡战屡败,元气大伤。尔朱荣却依靠骁猛的契胡军及北方鲜卑军人短短时间内平定各地叛乱。势力此消彼长,怎不令他心惊肉跳,他甚至希望各地的强盗与尔朱荣多打一段时间,最好两败俱伤。现在国家太平,是去群狼而生一虎。

随着尔朱家族势力日益增长,连皇后也不把他放在眼里。尔朱皇后原本是孝明皇帝的妃子,因是尔朱荣女儿才娶了来立为皇后。如今非但不心怀感激,反而颐指气使。

孝庄皇帝派尔朱世隆劝劝他的侄女,须懂得尊重皇帝老公,有上有下。谁知尔朱皇后竟然大发雌威:“天子是我家立的,早知如此父亲就该自己来做,怎会有这等事!”说得尔朱世隆跟着埋怨:“正是!他若做皇帝,我可以封王了。”

尔朱家族如此嚣张,孝庄帝如芒在背,帝国最后一支反抗力量被尔朱荣消灭带来的震惊可想而知,不由说出天下无贼的话。天下再无贼寇,那么只剩下他与尔朱荣,决战就要到来。临淮王元彧听出话外之音,当即劝他赶紧做好决战准备。朝堂之上尔朱荣耳目众多,为不使众人起疑他们之间莫名其妙的对话,孝庄皇帝连忙用话语搪塞过去:“是啊,战争的善后工作着实不易。”

洛阳宫廷弥漫着重重杀气,尔朱荣的一道表章终使孝庄皇帝宝刀离鞘。

身在晋阳的尔朱荣在奏章中说:“参军许周劝臣取九锡,臣万分讨厌,把他赶走了!”从奏章中可见尔朱荣及其部下的放肆嚣张。

尔朱荣拥立元子攸称帝,封大将军、太原王。平定葛荣之乱,官拜丞相、太师。打败白袍军,赶走陈庆之,收复洛阳,实在无官可赏。孝庄帝别出心裁,赐尔朱荣“天柱大将军”,取擎天柱之意。后燕慕容垂时代用过柱国大将军,天柱大将军实为孝庄帝巧思。如今尔朱荣平定四海叛乱,赏什么?总不能赏个副皇帝坐坐吧,只剩下九锡。

九锡本不是什么贵重的物品,皇帝赐给大臣最高礼遇的象征之物。问题在于,王莽、曹操、司马昭、刘裕、萧道成、萧衍都曾接受过九锡,他们或者他们的儿子均改朝换代,“九锡”几乎等同于“篡逆”。许周劝尔朱荣取九锡,等于劝他篡位。尔朱荣竟然敢于将部下劝进的事告诉皇帝,根本没把皇帝放在眼里。

尔朱荣什么意思呢?元子攸反复琢磨,尔朱荣有可能试探他,“我这么大的功劳怎么赏赐。”尔朱荣确实功高不赏,不管怎么说,九锡不能给。九锡会给人误觉尔朱荣取得王莽、曹操等人拥有的天命。既然尔朱荣斥责许周,那么将计就计,装一次糊涂,孝庄帝下诏褒奖尔朱荣。

尔朱荣讨了个不自在,本意提醒孝庄皇帝自己平定天下功高盖世,加九锡不为过,谁知皇帝不接这茬儿。

双方摩擦不断,尔朱荣希望通过亲信官员把国家权力握到手里,偏偏孝庄帝极为勤政,晚睡早起,事必躬亲,不肯放权。孝庄帝假手吏部尚书李神俊掌握组织部,控制天下官员任免。

尔朱荣想赶走李神俊,故意任命一位平民去曲阳当县令。任命意见送到吏部,李神俊认为此人根本不入品。孝文汉化的北魏国委任官员注重品级,即九品中正制,一个不入品的平民岂能当官。李神俊拒绝批准,重新任命旁人。尔朱荣立刻派人护送自己人上任,给吏部委任的官员一顿老拳,打出曲阳县。李神俊又气又怕,干脆辞职不干。正合尔朱荣心意,副总理尔朱世隆兼任组织部长。

尔朱荣控制吏部,开始对河南下手,吏部草拟文书委任北人去河南做官。河南是汉化大本营,支持孝庄帝的老巢,水泼不进,针扎不透。这是最后一块阵地,孝庄皇帝拒绝任命任何一位鲜卑武人任职河南。为此,大宰元天穆和皇帝翻脸,不惜恫吓道:“天柱大将军有大功于国家,为国宰相,即使请求更换全天下的官吏,陛下您也不能违背吧,何况不过调任几个州的官员,如何不准!”

面对咄咄逼人的元天穆,孝庄帝不害怕,正色道:“天柱大将军若不为人臣,朕也可以让他取代,若守臣节,绝无更换天下百官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