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高欢本事

东魏王朝的大丞相和北齐王朝的实际创始人,即所谓的神武皇帝有两个名字,一个汉名,高欢;一个鲜卑名,贺六浑。他有两个家,一个在怀朔,今天的内蒙固阳,那里是出生地;另一个在渤海蓚,今天的河北景县,那里是他的祖籍。高欢身上流淌着汉人的血液,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鲜卑人。高欢的地位和经历与曹操相仿。自己做丞相,儿子做皇帝。遗憾也相同,没能击败最大的敌人宇文泰,致使天下三分。高欢的出身和性格与刘邦近似,出身草莽混混,性格豁达、俭朴、大志、好女人、有心计,懂得笼络人心,而且相貌俊拔英武,明星气十足。南北朝有追星的社会风气,高欢拥有自己忠实的粉丝团。与现在的明星不同,他的粉丝是数以万计的鲜卑武士。高欢曾在战争最危急的关头,含泪一曲“敕勒歌”,合唱者数万人,重新激荡起溃败之军的高昂士气。

六镇鲜卑

高欢祖籍渤海蓚(今河北景县)。曾祖高湖,在后燕为官,就是那个曾经力劝慕容垂不要让太子慕容宝为主帅伐魏的高湖。祖父高谧和北魏重臣高允是同族兄弟,官至侍御史。官虽然做得不大,大体是四品吧,但侍御史一职由清品担任,可见高家属于河北一带的士族。高谧犯了事,发配到怀朔镇效力,一家子都迁来了。

怀朔镇在哪里呢?在今天的内蒙古固阳西南,怀朔是一个军镇。北魏建都平城之后,为防止北方柔然汗国的侵扰,保卫国都,帝国在平城以北设立六个军事据点,称为六镇,由西而东依次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今内蒙古五原东北、固阳西南、武川西、四子王旗东南、兴和西北)和怀荒(今河北张北境)。六镇是统称,还有其他的一些据点。

六镇均处在阴山山脉的隘口,构成一条向北的军事防线。六镇之所以重要,因为它处于帝国战略进攻或战略防御基地位置。“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虽说这是汉人的诗,搁到这儿,非常形象。

六镇的南方,即阴山之南,东起濡源、经大宁、过代郡、阴馆、西至五原、棝阳,是北魏帝国初期重要的畜牧业和农业区。自道武帝拓跋珪开始,除了当地的拓跋联盟部落之外,历代帝王均将各族人民迁徙到这个地区屯田,后改为计口授田,发展生产。拓跋珪南下中原、拓跋焘平定北方所仰仗的主要粮食、财物多来自于漠南和塞上的畜牧业及屯田,兵源亦出于此处。

为与柔然作战,帝国将北方军事力量集中在六镇,每镇设置镇都大将,镇将由拓跋王公或鲜卑贵族之中出色的人才担任,戍防的士兵大多是拓跋联盟各部落的牧民和中原豪强地主的高门子弟,六镇俊杰云集。

历代皇帝对六镇防务非常重视,频繁巡视,帝国对柔然发动的战事均从六镇发起。六镇士兵多次北征,次次深入漠北,劫掠柔然各族,俘获或得到朝廷赏赐的财物颇丰,成为帝国富裕阶层。六镇将士积累军功升迁迅速,魏国上下以守边为荣,六镇军民被朝廷称赞为“八国良家、国之肺腑”。

六镇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颗闪亮的星辰。六镇改写北朝历史,改写中国历史。可以说无六镇则无北齐北周,无六镇则无隋和大唐。既无高欢、宇文泰家族,亦无杨坚、李渊家族。诚然,高欢、宇文泰、杨坚和李渊的祖先均非六镇原住民。然而他们的发家史要从六镇讲起,从中国历史这段曾经绚烂辉煌而今神秘莫测的鲜卑文化讲起。

打一个比方,我们可以清楚理解六镇与中原地区的区别。如果我们把中原看成基督徒的世界,那么六镇就是穆斯林。现在的情况是,中原是汉人世界,六镇是鲜卑人。

北魏前身是游牧民族,鲜卑文化铸就六镇辉煌。随着均田制地推行,农耕文明兴起,农业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大幅增长,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朝廷将注意力转向富裕的中原地区,平城不再是都城,其它地区不再向塞上运送粮食物资。北魏帝国的战略方向随之发生变化,不再向北用兵,转而向南用兵,防止南朝进攻,以求完成国家统一,江淮一线成为军事经营的重点。没有战争,六镇军民不能掠夺柔然等北方民族的财贸,成为自给自足的地区,遇到天灾人祸,满足不了自身需要。

皇亲重臣不肯再到六镇为将,一些长期得不到升迁的庸才出任镇将。这些人到了边关,唯知聚敛钱财,为与迁入中原的大鲜卑贵族攀比,效仿他们广占良田。中原土地广阔,弃地多,而漠南土地早在拓跋珪时已经开发得差不多了。你把好地占了去,镇户们只能耕种贫瘠的土地,六镇经济衰退,人民生活变得窘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