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钟离大会战(第5/15页)

在邢峦上表请求伐蜀的上个月,公元505年(北魏正始二年、梁天监四年)十月,梁军发动了百余年来声势最为浩大的北伐。

天监北伐

马仙琕兵败义阳,魏骑任意出入淮南令梁朝开国皇帝萧衍脸上无光,大为光火,他要进行一次战略大反击。

北魏孝文帝南征,攻占襄阳北部和淮北地区。裴叔业降魏,使魏军不费一兵一卒得到淮南重镇寿阳,攻取合肥。元恪发动南征,西取义阳,东取钟离。虽然魏军因天降暴雨,主动放弃攻打钟离,但魏军深入梁境数百里,打到离长江仅百里的阜陵。军事态势上完全把梁朝压缩在长江一线,魏军铁骑随时可能威胁到长江北岸。

为确保梁朝政权安全,萧衍急需把江淮地区重新夺回来,以期改变南北双方的军事格局。

夺取江淮是萧衍的战略目标,也是他的终极目标。像宋武帝刘裕气吞万里如虎的北伐和宋文帝刘义隆封狼居胥的壮志,萧衍不曾有过。当时南北双方综合国力的对比,双方军事实力的比较,这种念头欺人之谈。萧衍执政的前二十余年,就是为这个目标在奋斗,最终实现夺取江淮、凝聚国内人心的夙愿,确保江表无事。

梁朝不缺将领,韦睿、曹景宗、王茂、马仙琕、昌义之、裴邃、冯道根、张惠绍均是能征惯战的将军。北伐军主将选谁呢?萧衍不是平民将领出身,依他的性格,不可能像刘裕那样事事冒险。梁朝初建,百废待兴,后方不稳定,萧衍不可能亲自出马。

刘裕之后的历次北伐,南方北伐军统帅大多由皇族担当。桓温、谢安、谢玄、刘裕等英雄籍以成名、扬威立万的北伐战争不再属于士庶豪杰,战功必须交给皇族,从而杜绝功高震主的现象。

萧衍首先从亲兄弟们中选,选中六弟临川王萧宏担任北伐军总指挥。萧宏领衔北伐,萧衍因此受到千古诟病。从战事发展看,萧宏确实是个胆小鬼,就当时萧梁皇朝诸王来说,不得已的选择。

萧衍有十个兄弟,他排行老三,萧宏是老六,前几个死了,剩下的都是弟弟。如果仔细翻翻萧秀、萧伟、萧恢和萧嶦的简历,相比之下差不多少。萧宏如果不出色,永兴公主怎么会喜欢他。虽然一表人才,看得过眼,但萧宏没有军国之才。没办法,用皇族子弟对抗士族是南朝传统做法。

梁军北伐,兵分两路,大将王茂率西路军出襄阳进攻魏国荆州(今河南邓州),直指魏都洛阳;萧宏担任东路军总指挥,尚书右仆射(第二副总理)柳惔为副总指挥,率梁军主力攻略淮北。

进攻洛阳只是牵制作战,江淮是主战场。梁将昌义之、张惠绍、萧昞分别率东路军先锋部队向两个方向挺进,一取寿阳,一取徐州;韦睿率一支梁军攻取合肥。

江南水陆军马陆续集结于洛口(今安徽淮南东北,古洛水入淮河口,淝水战争中刘牢之破前秦大将梁成于此地)。萧宏将指挥部设在洛口,一方面便于增援淮北战场,另一方面监视淮河之南的寿阳魏军。

自公元452年元嘉第三次北伐之后,南朝五十年未发动过大规模的北伐战争。此次北伐,声势浩大,舟舰云集,器械精新,兵强马壮,军容甚盛,连北方人都大为感叹,百十年来从未见过南方有如此强大的军队。

梁军初战比较顺利,萧宏招降了陈伯之,那位小时候戴着獭皮帽偷人家稻谷的无赖。他本是江州刺史,因与襄阳新贵们产生矛盾投降北魏,刚刚击败梁军先锋昌义之。可能在魏国过得不如意,这位目不识丁的勇将接信便降,不惜牺牲掉在北方的儿子。招降信文采飞扬,有一句话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生动刻画了离开故土,投降敌人的卖国贼的凄凉处境与惶惶不安的心情。

陈伯之率八千精兵自梁城(今淮南田家庵一带)起义投奔南军,昌义之趁机攻克梁城,寿阳城暴露在梁军攻击之下。张惠绍指挥另一支梁军攻拔宿预(今江苏宿迁),兵锋直指彭城。最令魏人丧胆的则是梁将韦睿一举攻下魏军最前线的淮南重镇合肥。

水淹合肥

合肥战略地位之重要自不必言,三国孙权与曹操在合肥城下交锋十余次,每每落败,逍遥津之战使北方大将张辽威震天下。北魏国在合肥设有重兵。然而,历史没有重演,韦睿一战取合肥,成为南军中一只猛虎。

在我们眼里,视为猛虎的将领必如项羽、吕布,或是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力大无穷、武艺高强之辈。韦睿恰恰相反,是个身体羸弱的老者,时年64岁。韦睿58岁跟随萧衍襄阳起兵,步入军旅生涯,掌兵以来深得部下爱戴。他带兵有自己的原则,士兵们的营房没有建起,决不肯先休息;士兵们没有吃饭,决不肯先就餐;三更天必定起床,张灯达曙,一直工作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