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山阴公主(第4/6页)

袁很坦诚,将心中秘密和盘托出,因他想拉上蔡兴宗一起造反。谁都知道荆州和雍州是江南重镇,合二州之力,财力可抵半个宋国。

蔡兴宗一点不惊讶,静静道:“我素门平进。与主上太疏远,不见得有什么大祸患。朝廷内外,人不自保,一定会发生变故。如果朝廷内的灾祸得以消除,地方的祸患却难以估量。你打算在外求全,我打算居中免祸,各行其志,不是很好吗?”

蔡兴宗看得很明白,现在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全天下的人都对皇帝不满意,必有一场大乱。那么,留在中央机会大呢?还是去地方机会大?历史经验告诉蔡兴宗,地方起兵,鲜有克捷,宫廷政变最容易得手。一旦得手,下一步就是如何平定同床异梦的地方势力,待在地方才是大大的危险。

袁没有蔡兴宗那么长远的眼光。第二日天刚拂晓,撒丫子狼狈上路。待在船上,犹怕皇帝改变主意,派人来追,下令水手加速前进。飞舟似箭,狂行到浔阳江,方才绽出笑脸,仰天叹道:“现在终于免除大祸啦!”

袁不着急赶路了,进浔阳城拜会三皇子晋安王刘子勋的长史邓琬。两人本来没有什么交情,却相见甚欢,结伴游玩,亲密异常。一有空闲,整日整夜待在一处。袁出自高门,邓琬门第不显;袁人品出众,邓琬才干平庸。东晋以来,门第不当的人极少往来。袁对邓琬过于亲密,隐藏着玄机。玄机只有一个,他有意联合江州之力起兵造反。

袁离开南京,留下的吏部尚书空缺给了蔡兴宗。蔡兴宗主动留在京城当然不是为了吏部尚书的官职。早在刘子业登基之时,蔡兴宗便看出他必将祸乱国家。蔡兴宗是个正直的大臣,却也难免染上南朝纵情声色的习气。有个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个风流人物。

建康何后寺一个叫智妃的尼姑生得美丽迷人,名动四方。蔡兴宗派出迎亲的车辆接智妃到府为妾。结果被颜师伯得到消息,抢先派人偷偷进入何后寺把智妃接走了。

大臣们纵情声色不要紧,皇帝不可以。皇帝是万民之主,任务是治理国家,保护民众的财产。明君圣主以增加国民的财产为己任,是以万民拥戴。只顾自己享乐,不管民众疾苦,这样的帝王是昏君,昏君人人得而诛之,这是儒家文化精髓所在。

有人问过孟子,武王伐纣,“臣弑其君,可乎?”孟子淡淡回答说:“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独夫民贼,人可诛之。废昏立明,天之大义。蔡兴宗留在京城图谋除掉刘子业。皇帝手握军权,禁军猛将如虎,如何除掉他呢?蔡兴宗认为,没有军队参与是万万不行的。

肆 公开的密谋

蔡兴宗首先鼓动太尉沈庆之发动军事政变。沈庆之是刘子业的心腹,江夏王刘义恭和颜师伯发动政变为此人所叛卖。刘子业给予沈庆之极高荣誉,每次出巡,御车之上同载的只有三个人,皇帝、山阴公主和沈庆之。

与皇帝最大鹰犬谋划除掉皇帝,岂非白白送命。蔡兴宗看准一点,人是自私的,而沈庆之是自私的聪明人。皇帝这么搞下去,天下必将大乱。天下如果大乱,沈家娄湖数百里肥田沃土会是谁的呢?

蔡兴宗想到的,沈庆之当然也想到了。作为刘宋王朝的军事统帅,沈庆之承受的压力相当大。刘子业动辄杀人,皇叔杀!御弟杀!王妃杀!驸马杀!大臣杀!侍从杀!

如果国家靠杀戮可以太平的话,皇帝太容易做了吧,你行我行大家行!刘宋王朝像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隆隆作响,他沈庆之如同在火山口觅食的一只羚羊,而刘子业像趴在上面懒洋洋打瞌睡、晒太阳的雄狮。

沈庆之警觉,借着帮助皇帝破获颜师伯谋反集团阴谋的契机,屡屡向刘子业进谏,劝皇帝和睦群臣,不要乱杀,更不要因为好色贻误军国大事。劝得多了,刘子业烦了,渐渐不满意。

人最怕仇人多,哪怕你是大得不能再大的官。沈庆之闭门谢客,他和皇帝牢牢拴在一起。皇帝一开杀戒,求情的人会挤满沈宅。你说帮不上忙,没有人会相信。人家会想,皇帝那么宠信,分明是你不帮忙。

沈庆之养病在家拒不见客,蔡兴宗吃闭门羹。不过,毕竟是吏部尚书,组织部长,管人事的,很多事绕不开。亲戚要提拔吧?朋友要调动吧?

一天,沈庆之的亲信到吏部办事。蔡兴宗悄悄地说:“沈公闭门绝客,不过是想逃避无休止的请托办事罢了。我对沈公无所求,为什么拒绝不见?”

沈庆之一听,组织部长生气了,以后亲戚朋友升迁关照全指这位,不能得罪,安排人把蔡兴宗请到家里来。

蔡兴宗毫不隐瞒来意,开门见山,张口就来:“主上近来的所作所为,已丧尽人伦天道。想改变他的德行,已经没有什么指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