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七兽闹凉州(第2/7页)

王镇恶不会武功,甚至骑马都不稳,更别说弯弓射箭。可这样一位将领,每次作战总是冲锋在前,不能不说命运眷顾勇敢的人。武功高强并不代表勇敢,勇敢是无所畏惧。

经过一天激战,荆州兵陆续散去,刘毅的亲兵仍在拼命抵抗。夜半,刘毅突围出城,躲进牛牧佛寺。寺内的僧众却拒绝为这位末路将军提供藏身之处。佛寺本是赎罪的地方,俗人中的圣地,佛祖宽恕所有有罪的人。几年前,牛牧佛寺的住持接纳过一名桓家子弟,结果住持被刘毅斩杀。造化弄人,事有因果,佛祖告诉刘毅一个道理,得饶人处且饶人。

刘毅一声叹息,向那个战友磕头求饶岂是他肯做的,死便死了,有什么了不起。刘毅轻蔑地望了一眼高大的佛像,你不留我,我便去死,说什么不许自杀,我便死在你的佛院里,瞧你如何度人。

一根绳子,一具肉体,生命是如此简单。成者王侯败者贼,我在这里了,刘裕,你来取吧。

江陵城平后二十日,大军方至。刘裕看到刘毅的头颅,就像看到桓玄的头颅,这些人不过是梯子,供他刘裕向上爬的梯子。梯子有多长,地位有多高。

王镇恶,将才也!

捕捉战机,巧布伪装,以少破众,显示出高超的战术素养和果敢精神,也暴露出争强好胜的性格。北伐战争中王镇恶将快速突袭的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终于一战成名,但是,性格中的弱点为他令人惋惜的命运埋下伏笔。

刘毅被杀,于京口同时建义尚在朝廷中掌握大权的只有为人骄纵贪刻的诸葛长民一人了。刘裕征讨荆州,为表示对诸葛长民的信任,让他负责朝廷事务。

刘毅死讯传来,兔死狐悲,诸葛长民感到祸事不远,对亲信说:“‘前年诛彭越,今年杀韩信。’我的大祸就要来了!”又忐忑不安地到刘穆之那里去试探口风:“悠悠之言,皆云太尉与我不平,何以至此?”

刘穆之马上安慰道:“相公(刘裕任太尉成为实际的宰相,故有此尊称)溯流远征,老母和幼子交付节下,如果有一点点的不信任,岂能如此安排?”诸葛长民心里这才稍稍安定一些。

弟弟诸葛黎民极力劝说他乘机起事,诸葛长民犹豫不决,举棋不定,寝食不安,时常自言自语叹息:“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就算今日重新去丹徒做布衣百姓,也难得啦!”思来想去,他写了一封密信给刘敬宣说:“盘龙(刘毅的字)狠戾专恣,自取夷灭。异端将尽,世路方夷,富贵之事,相与共之。”

刘敬宣哪里有谋反的胆量,回信说:“下官自义熙(刘裕掌权时东晋年号)以来,添三州、七郡,常惧福过灾生,思避盈居损,富贵之旨,非所敢当。”并把诸葛长民信件交给刘裕,刘裕看后,淡淡道:“阿寿(刘敬宣小名)不负我也。”

这块最后的绊脚石,必须除掉。刘裕不随大军班师,乘轻舟借夜色神不知鬼不觉回到东府。满朝文武在江边没有接到。次日天明,诸葛长民慌忙登门拜候。刘裕召其共坐,屏退左右,推心置腹,无所不谈,平生从未说过的话,也都说了。至于说过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应该是刘裕平生际遇以及抱负吧?说得诸葛长民很是高兴,毫无戒心。事先埋伏在幔帐中的武士丁旿突然从后面现身,一刀结果了他的性命。

杀死诸葛长民,接着削平司马宗室的势力,司马休之、鲁轨、鲁宗之等亲晋的实权人物纷纷逃往后秦,刘裕把朝廷大权牢牢握在手中。晋安帝加封刘裕中外大都督,掌管全国军权,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成为真正的领袖。

刘裕有知人之明,善于将将,比曹操强。诸葛亮曾经在《出师表》中批评曹操“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曹操不善用人,大约是疑心太重的缘故,所以每次战争只能亲自出马,否则大多失败。

刘毅、何无忌等人和刘裕平级,不是刘裕能指挥动的。他所提拔的将领孙处、沈田子,以轻师席卷番禺,王镇恶、蒯恩以百舸平定荆州,这才仅仅是开始,又一名英才朱龄石登上伐蜀的战船。

贰 帝王是个苦差事

益州谯纵是刘裕心中的痛。他一生总打胜仗,无论亲自出马,还是遣将出击,所向披靡,唯独刘敬宣的伐蜀之战,无功而返。

益州原本是东晋领土,刘裕起兵复兴晋朝,益州刺史毛璩出兵帮忙杀死了桓玄。这件事为毛璩惹下杀身之祸,他征调三万蜀军顺流东下协助晋军征讨桓氏残余势力。四川的氐兵不愿意背井离乡出去打仗,发动兵变,选谁当首领呢?大家选中谯纵。

有人为帝王争得头破血流,也有人为帝王让得差点丢掉性命。或许有人会问,真有这样的傻子吗?有,他就是谯纵。在他眼里,帝王是个苦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