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参合陂之战(第5/6页)
拓跋虔临阵杀敌,用槊刺人后都要高举过头顶。史书中记载一则故事赞叹他的勇猛无敌。一次激战中,拓跋虔单手把大槊插在地上,打马退走,敌骑争着围上来拔槊,丝毫不动。拓跋虔引弓发射,一箭同时洞穿三人之胸,摇槊之徒亡魂而散,拓跋虔从容地令人取槊而去。每次征讨,冲锋在前,勇冠当时,敌无众寡,莫敢抗其前者。就是这样一员无敌的虎将一阵为燕军所杀,拓跋珪听闻拓跋虔的死讯大惊失色,哀伤恸哭。又听说慕容垂亲来,燕军前锋逼近云中川,震惊恐惧,一时不知所措,欲弃盛乐北逃。草原诸部人心惶惶,皆有投降燕国之意。
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慕容垂卓绝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数十年的威名几乎一举扫平蒙古高原最强大的国家。燕国军事形势一片大好,但上天决意葬送慕容鲜卑。北进的后燕大军途经伤心地。
残阳西下,暮色缭绕,霞光铺在参合陂湖面上,树木、山水全部淹灭在血色中。诸将簇拥老皇帝缓辔而行,慕容垂眯缝着眼,四下望去,湖畔上、芦苇丛中白骨森森,不由一阵心悸。
越往前行尸骨越多,及至蟠羊山南,尸骸遍地,马蹄下到处白骨磷磷。慕容垂心惊肉跳,率众人纵马上半坡,向谷中望去,腐烂的骸骨随处可见,每一条沟壑都散落着支离破碎的铠甲和断矛残弓,大堆大堆的白骨堆积如山。泥土根本覆盖不住,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一阵阴风袭来,隐约悲惨的哀号夹在风中回响。
慕容垂心中哀恸,翻身下马,令左右摆设香案,为死难者祭奠。数万燕军将士齐下战马,人人悲凄。点燃的祭香由慕容垂亲自插上,香气缭绕在静谧山谷的森森白骨中。慕容垂躬身执礼,四面哭声一片。这根根白骨有多少是燕军将士的父子,或者是他们的兄弟,哀伤之中,一片片燕军将士伏倒身躯,捶地挠土,撕心裂肺的哭声震动山谷。慕容垂悔恨交加,这十万将士是十余年来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豪杰英雄,一朝化为十万具骸骨,如何不让人心痛、悲伤。想自己十三岁带兵,近六十年军旅生涯,经历战阵无数,生平未尝一败,临到风烛残年,竟让自己亲历失败带来的惨痛。悔不该让太子慕容宝带兵,铸成大错,对不住为自己、为大燕出生入死的鲜卑儿郎。慕容垂惭愤呕血,由是发疾。
慕容垂病重,可他知道断不能停军不前,否则前功尽弃,他挣扎着起来,乘坐马车继续指挥燕军前进。在平城西北三十里处,他实在坚持不下去了。这次打击对这个风烛残年的古稀老人太过残酷。慕容垂体验到英雄暮年的悲伤。他出生于战火纷飞的辽东,那一年,慕容鲜卑打下了宇文部的国城。他的一生不停征战,到老也未停息,为先人的祖业复国,为后人的基业打拼,如同他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不以贼遗子孙。”慕容垂囊中的军事智谋取之不尽,可人若死了,再多的智慧也倒不出来,这该是多么的无奈与哀伤。
他不会恐惧死亡,担心的只是慕容鲜卑和他的子孙,若上天再给一年的机会,他会不会征服草原和大漠呢?南北朝的历史会不会重新改写呢?
历史不能假设。慕容宝等前锋听到皇上病重的消息,纷纷退兵。原本投降的魏国部落中有人得到慕容垂死亡的消息,偷偷叛逃至阴山,向拓跋珪报告慕容垂的死讯:“慕容垂已死,舆尸在军。”
拓跋珪大喜,整合三军,率大队骑兵向南转进,欲追击燕军。可慕容垂根本没有退兵,燕军驻扎平城,大兴土木,兴筑燕昌城。拓跋珪上当受骗,以为报信的人说谎,急忙引兵退还阴山。死诸葛吓退活仲达一幕再次上演,拓跋珪不及慕容垂毫无争议。
魏军退走,燕军这才东还,行至上谷之沮阳,慕容垂终于弃世而去,时年七十一岁。慕容宝秘不发丧,回到中山城,下令举哀,满城鲜卑人如丧亲生父亲,哭声一片。太子慕容宝即皇帝位,追谥慕容垂为成武帝,庙号世祖。
慕容垂为战争而生,在战争中死去,是慕容鲜卑当之无愧的战神。为鲜卑慕容部征服中原、复兴家国,先后战败东晋的名将之星桓温和谢玄,两次阻止东晋北伐,让汉家英雄们只能临河叹息。外表敦厚难掩深藏于内心的霸气,慕容皝没有看错他这个儿子,慕容垂成就了大燕的王霸之业。对于天王苻坚来说,慕容垂是伪君子;对于东晋诸将和拓跋珪来说,慕容垂是最可怕的敌人;对于慕容鲜卑来说,慕容垂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他是中国历史一代名将。
慕容垂的死无异于泰山颓塌,栋梁倒地,这座由不断军事胜利支撑起来的慕容燕国的大厦还能坚持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