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匈奴人最后的机会(第7/7页)
独孤部大败,刘显率残部退回马邑。拓跋窟咄向东败逃,投奔铁弗匈奴。刘卫辰心胸狭隘,忆起与拓跋部的仇怨,竟将拓跋窟咄处死。拓跋珪收编拓跋窟咄的部落,慕容麟班师中山。
北魏与后燕的第一次军事合作大获成功,看似完美的乐章中却透出一点不和谐的音符。后燕皇帝慕容垂遣使册封拓跋珪为西单于、上谷王,拓跋珪没有接受。拓跋珪之所以放弃代王的称号就是想与天下英雄平起平坐,怎么可能接受燕国的册封呢?慕容垂忽视掉这一细节,妄自尊大,为日后失败埋下祸根。
战败的刘显不死心,以马邑为基地,四处招兵买马,扩张土地,图谋东山再起。刘罗辰、刘肺泥拉拢刘亢泥背叛刘显,刘显领兵攻打,兄弟相争,独孤部内乱。谋士张衮向拓跋珪献策道:“刘显志大意高,绝非等闲之辈,常有吞并我国的意图。如果不乘独孤部内乱一举将其歼灭,必为后患。若我轻师独进,恐怕他会率部逃逸。可派使者联络燕国,东西并进,一战可擒。这可是千载难逢的良机,机不可失啊!”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张衮的战略建议得到拓跋珪同意,安同再次来到中山城。也该着刘显倒霉,刘卫辰献给慕容垂良马三千匹,行至半路竟被刘显抢走。慕容垂本来就想攻下代北,从东面和北面包围西燕,偏偏刘显来惹他,正在生气,魏使到了,两下一拍即合。
第二年秋,七月,魏燕联军再次出动,从两个方向杀向代北。燕将慕容麟、慕容楷指挥军队攻打刘显。刘显大败,率残部撤回马邑西山。在弥泽遭遇拓跋珪的魏军,全军覆灭,刘显单骑投靠西燕主慕容永。慕容麟尽收刘显的部众,获牛马羊数千万头。
买卖没有白做。后燕国如愿以偿控制住代北,得到马邑诸镇。慕容垂立刘显弟弟刘亢泥为乌桓王做傀儡,替后燕管辖匈奴部众。接着,迁走独孤部八千户到中山城充实人口。这场战争最大获利者是北魏。拓跋珪通过击败拓跋窟咄和刘显两次战役,使魏国逐渐成为塞北草原强大的国家,巩固了自己的王权地位和在诸部落中的威望。
淝水战败,统一的前秦大帝国瓦解。经过一系列的战争,此时中国大地国家林立。东晋割据长江之南;后燕占领河北、辽宁;西燕拥有山西;后秦据有关中;吐谷浑雄霸青海西藏。为积蓄力量与群雄争霸,拓跋珪发动对蒙古高原诸部落的远征,迈开统一草原的步伐。与之同时,一个地跨凉州和西域的王国迎着漫漫黄沙,在数不清的绿洲上升起了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