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项羽的崛起 一、燕赵复国运动

前 言

张楚军北上的战略决策,是由多年隐居于陈县的两位游侠张耳和陈馀提出来的。其战略目的,是策动旧赵国和燕国地区的军民反秦,牵制秦帝国部署在长城沿线的北部军。

秦二世元年七月,定都陈县的张楚陈胜政权作出了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派兵北上渡河,在黄河以北的燕、赵地区开辟北部战场。

张楚军北上的战略决策,是由多年隐居于陈县的两位游侠张耳和陈馀提出来的。其战略目的,是策动旧赵国和燕国地区的军民反秦,牵制秦帝国部署在长城沿线的北部军。楚国陈县人武臣是陈胜大泽乡起兵以来的老部下,很得陈胜的信任。陈胜任命武臣为将军,统领一支三千人的部队北上,张耳和陈馀被任命为校尉,作为副将辅佐武臣。同时,陈胜还任命另一名心腹邵骚为护军,代表陈胜监督军事。

战国时期,黄河以北主要有赵国和燕国两个大国。战国中期以来,赵国长期称雄于黄河以北。赵国以邯郸为首都,领土北及于陕西东北部,兼有山西大部、河北南部,山东东部和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也在其领土内。以秦帝国的政区而论,由西而东,由南而北,拥有云中、雁门、代郡、太原、恒山、上党、邯郸、巨鹿八郡。西元前三〇七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率先引进游牧民族的骑兵技术和装备服饰以后,赵国的军事力量称冠各国,名将辈出,长期与秦国抗衡,争夺统一天下的主导权。西元前二〇六年,秦国和赵国之间爆发长平大战,赵国兵败,四十万赵军投降秦国,被秦将白起活埋,赵国的国力由此衰弱。尽管如此,赵国军队在名将廉颇、李牧的统领下,仍然长期顽强而有效地抗击着秦军的侵攻。秦武力统一天下以后,赵国人对秦的仇恨极为深刻。

武臣军由陈县出发,经过砀郡,进入东郡,由白马津(今河南滑县东北)渡过黄河,进入赵国地区的邯郸郡,正式开辟了北部战场。进入赵国的武臣军,在张耳和陈馀的策划下,致力于唤醒赵国人对秦的仇恨,鼓动赵人响应陈涉,共同推翻暴秦。因为顺应了民心,武臣军在赵国发展顺利,不久就攻下了十余座城池,军队扩充到数万人。进而,武臣自称武信君,听从蒯通之计,对赵国地区的秦朝官吏施行怀柔招降的政策,尽可能和平接收秦王朝在赵国地区的政权组织。赵国的东部地区,很快被平定下来,旧赵国的首都邯郸也被武臣军占领。进入邯郸以后,周文军退出关中的消息传来,反秦战争长期化的苗头日渐明显。在张耳和陈馀的策动下,武臣在邯郸称赵王,任命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陈馀为大将军,赵国复国,建立起独立的政权。

武臣赵国政权的建立,是在秦二世元年八月,以邯郸为首都,大致拥有赵国东部地区的邯郸、巨鹿两郡和燕国南部的广阳郡。武臣赵国政权建立以后,没有顺应张楚陈胜政权的要求,西向支援楚军攻秦,而是致力于巩固实力,扩大领土。九月,武臣分兵三路,派遣李良领军北向攻略恒山郡,张黡领军西向攻略上党郡,韩广领军北上攻略燕国地区。恒山郡和上党郡都是旧赵国的领土,李良和张黡进军的目的,在于恢复赵国旧地。武臣派遣韩广进入燕国地区的意图,是想趁机兼并燕国而扩张赵国的势力。

燕国是战国世界的北极,以河北省北部为中心,东到辽东半岛,北到长城,西到张北地区,以秦帝国的政区而论,由西而东包括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个边郡和广阳一个内郡。战国七雄中、燕国力量弱小,又偏处东北一隅,在天下政局中影响最小。燕国的西部和南部被赵国包围,赵国成为燕国进出中原的屏障,国势的变动受赵国影响最大。秦征服赵国,举国动员,多年苦战不休,胜负交替反覆,付出了极大的牺牲,方才完成。攻占赵国后,征服燕国几乎是摧枯拉朽。燕国无力以有组织的军事力量抗秦,被迫采取恐怖活动,太子丹折节求士,派遣荆轲刺杀秦王,演出一场慷慨悲歌的史剧,千百年来,为后人传颂不已。刺杀秦王的失败,引来秦国的加倍报复。秦军攻占燕国后,对燕国贵族实行严酷的惩处。西周邵公以来的燕国贵族,在强大秦军的残酷攻击之下,举国向东撤退,在辽东半岛做了最后的抵抗。亡国以后,燕国贵族或者被秦军诛杀,或者逃亡到朝鲜半岛,与旧土隔断了联系。秦末之乱,无处可逃、沦落民间备受苦辛的各国贵族纷纷而起,致力于复活故国王政,唯有燕国的旧贵族,他们已经在朝鲜半岛安居下来,不愿意再卷入中国的内乱,从而,在秦末之乱中,完全见不到任何有记载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