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第3/3页)

如今,吐蕃千方百计想要求和,当然要拿这件事来做文章了。韩滉去世不久,马燧便亲自陪同吐蕃使者入朝,强烈表示要与唐朝结盟,共同对付回纥人。

德宗内心的天平开始倾斜了。

与此同时,张延赏也利用德宗对李晟的猜忌之心,在朝中大造舆论,声称吐蕃人去年入寇时,大肆劫掠邠、宁等地,却唯独对李晟的辖区凤翔秋毫无犯,这足以证明李晟与吐蕃人之间,肯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听到谣言后,李晟大感忧惧,他绝没想到尚结赞那个近似小儿科的反间计,竟然会在此刻发挥可怕的作用。尤其让他感到无奈的是,天子李适是个疑心病很重的人,对于这类谣言,他向来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

李晟为此寝食难安,随即派遣子侄入朝,上表请求削发为僧。德宗当然是好言劝慰,驳回了他的请求。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德宗对李晟的猜忌已经有所减轻。李晟很清楚这一点,随后便亲自入朝,以身患足疾为由,坚决要求辞去凤翔节度使的职务。

一开始,德宗并没有批准,但是禁不住张延赏一直在耳边吹风,说什么“李晟不宜久典兵”云云,便下定决心解除李晟的兵权,同时与吐蕃议和。

贞元三年三月,德宗召李晟入朝,和颜悦色地说:“朕为了西北地区的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决定与吐蕃议和。你去年曾与吐蕃交兵,不适合再担任边境节度使,最好是留在朝廷,朝夕辅佐朕;至于凤翔的职务,你自己选一个人接替吧。”

该来的终于还是来了。

这一刻,李晟黯然神伤,同时也如释重负。

三月下旬,德宗加授李晟为太尉,仍兼中书令,保留原有的勋阶和爵位,其余兼职一概免除。

五月初一,德宗任命浑瑊为会盟使、兵部尚书崔汉衡为副使、宦官宋奉朝为都监,命其率步骑二万余人前往清水(今甘肃清水县),与吐蕃签订和平协定。

浑瑊出发前,李晟一再告诫他,一定要在会盟地加强戒备,千万不可轻信吐蕃人。张延赏听说后,马上去向德宗告状,说:“李晟企图阻挠此次会盟,所以才让浑瑊严加戒备。皇上,我方一旦露出怀疑形迹,对方必然也会怀疑我们。这样彼此怀疑,还谈什么会盟?”

德宗随即召见浑瑊,严厉要求他一定要对吐蕃人推心置腹、以诚相待,万不可心怀猜疑,破坏吐蕃人和解的诚意。

数日后,浑瑊奏称,已经和吐蕃商定,于这一年闰五月十九日会盟。德宗马上批复同意。张延赏随即召集文武百官,把浑瑊的奏章拿给众人传阅,得意洋洋地说:“李太尉坚持他的成见,认为唐吐两国无法达成和议,可结果怎么样呢?这是浑侍中的奏章,会盟日期已定,皇上也已批复。不知李太尉作何感想?”

张延赏的话很快就传到了李晟耳中。李晟摇头苦笑,对亲信说:“我生长在西北边陲,熟悉吐蕃的情况,也了解吐蕃人的心思,所以才会反对和议。我最担心的事情,就是朝廷被吐蕃诓骗,从而蒙受耻辱!”

此时此刻,上至德宗、下至百官,都认为唐吐会盟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了,还有谁会去理会李晟的担忧呢?

五月初六,浑瑊等人按预定计划离开长安,前往会盟地点。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直到浑瑊走了半个多月之后、亦即五月二十二日,吐蕃才忽然派人来到长安,说:“清水不是吉祥的地方,请改在原州的土梨树(今甘肃镇原县东)会盟,一旦盟约签订,我方即刻归还盐、夏二州。”

德宗没有多想,立刻派快马去追赶浑瑊,通知他地点已改变。

吐蕃人为什么突然改变会盟地点呢?

满朝文武几乎没人对此产生怀疑,只有神策军一个叫马有麟的将领向德宗提出:“土梨树地势险恶,吐蕃人很容易在那里埋设伏兵,最好是改在原州的平凉川(今甘肃平凉市西北),那里地势平坦开阔,比较安全。”

德宗闻言,心里隐约生出了一丝不祥的预感,但他说不清这种预感是什么。

为了防备万一,德宗还是采纳了马有麟的建议,旋即派人告诉吐蕃使者,将会盟地点改在平凉川。

此时,在千里之外的原州(今宁夏固原县),吐蕃宰相尚结赞正用一种意味深长的目光遥望着东南方向的长安。

他的嘴角,悬挂着一个同样意味深长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