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归来(第3/3页)

朱泚和姚令言带着余众逃出长安后,一路向西北方向狂奔,打算投奔吐蕃。

然而,他们的部众却在一路上不断逃散。刚出长安时还有将近一万人,可当他们跑到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时,逃得只剩下百余骑兵。要命的是,此时的泾州守将、被朱泚任命为泾原节度使的田希鉴还坚闭城门,拒绝接纳他们。

朱泚大怒,在城下向田希鉴喊话:“你的旌节是我授予的,为何在我危难之时忘恩负义、落井下石?”随即命人焚烧城门。

田希鉴站在城头上看着朱泚冷笑。

没错,我田希鉴的官固然是你朱泚封的,可你朱泚的官又何尝不是李适封的?你既然可以背叛李适,我为何就不能背叛你?

当然,田希鉴没有跟朱泚费这番口舌。他只是命人取来节度使的旌节,往城门下的火堆里一扔,大喊一声:“还你的旌节!”

前无去路,后有追兵,朱泚的部众纷纷发出绝望的哭泣。一部分泾原籍的士兵索性杀了姚令言,砍下他的首级向田希鉴投降。朱泚只好带着余下的亲兵、幕僚和族人,继续向北面的驿马关(今甘肃庆阳县西南)方向逃窜。途经宁州(今甘肃宁县)时,刺史夏侯英又闭门抵拒,朱泚只好折往西面继续逃亡。

当朱泚一行疲惫不堪地逃到彭原西城屯(今甘肃镇原县东)的时候,有两个人不想再跑了。

他们是朱泚的大将梁庭芬和韩旻。

梁庭芬故意放慢速度,让自己的坐骑落在众人之后,然后从容地搭弓上箭,一箭就把朱泚射落马下。朱泚负伤掉进一个土坑中,还没等他挣扎着爬起来,韩旻就挥刀上前,一刀砍下了他的脑袋。随后,韩旻等人提着朱泚的首级返回泾州,向朝廷投降。

数日后,朱泚的首级被传送至梁州的天子行在。

至此,由泾师之变引发的这场重大叛乱终于尘埃落定,一度兵戈扰攘的京畿也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安宁。

说到底,朱泚这场叛乱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场闹剧,而他本人也不过是个跳梁小丑而已。

对于朱泚的败亡,柏杨先生有过一段十分中肯的评论:“史迹斑斑,急于当皇帝的人,没有一个有好下场,这就跟地基刚铺上水泥,还没有凝固,就急着盖一百层高楼一样;而且,当国王(意指称王)还有后退的空间,当皇帝就踏上不归之路。当初孙权劝曹操当皇帝时,曹操失笑说:‘这小子想把我弄到火炉上坐!’朱泚何德何能,一看宝座空出来,屁股立刻就凑上去,仅此一点,他就头脑简单。……李怀光军势稍弱,朱泚就马上端起嘴脸,化友为敌,见识何以如此浅陋。一个只知道摆摆架子过干瘾的人,层面就未免太低,……智慧及常识两缺,一个笨瓜而已。”

诚哉斯言。

兴元元年七月十三日,在外流亡了十个多月的德宗李适终于回到了长安。

大明宫依旧矗立在那里,默默守候着王者归来。

亮丽的阳光下一切如初。

尽管玄武门上的每一块砖墙都曾经历过流血和死亡,尽管含元殿前的每一寸丹墀也都见证过阴谋和背叛,可如今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之下,它们看上去依旧是那么庄严静美,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王者归来的李适受到了万千军民的夹道欢迎。

李适一路上都保持着一副矜持和美好的笑容。那笑容仿佛在说:百姓别来无恙,长安别来无恙!所有的灾难和不幸终将过去,让我们找回昔日的勇气和力量,来重建一个美丽而幸福的家园!

然而,没有人知道,此刻李适的心头正响着另外一种声音。那声音仿佛在说:这世上有一种东西丢了就是丢了,那是找不回来的。

李适不知道自己到底丢了什么。

可他知道肯定有什么东西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