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鱼朝恩之死(第2/3页)

正月末,元载向代宗献计,把时任凤翔节度使的李抱玉调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再把皇甫温从陕州调到凤翔。元载此计有两个目的:一,麻痹鱼朝恩,让他以为心腹皇甫温靠他更近了,因而更觉安全;二,万一计划进展不顺,还可以让皇甫温突然倒戈,杀鱼朝恩一个措手不及。此外,元载又建议代宗把兴平、武功、天兴、扶风等地划归神策军管辖,以便进一步稳住鱼朝恩。

代宗依计而行。

鱼朝恩凭空多出一块地盘,顿时大喜过望。

但他并不知道,一条无形的绞索已经悄悄套上了他的脖子。

二月初,鱼朝恩的心腹刘希暹忽然嗅出了危险的气息。

在他看来,“无功受禄”非但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反而有可能是灾祸降临的前兆。因为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鱼朝恩新近并未建功,天子怎么会无缘无故多划出一块地盘给他?

这其中必有蹊跷!

刘希暹把自己的顾虑告诉了鱼朝恩。至此,鱼朝恩才开始生出一丝疑惧。然而他每次进宫,代宗总是一副和颜悦色的样子,而且对他的恩宠和礼遇丝毫不减于往日,实在看不出有什么问题,所以,鱼朝恩慢慢也就释怀了。

三月初,皇甫温入朝奏事,元载顺势把他留了下来,然后密召周皓,三个人一起制定了一个诛杀鱼朝恩的计划。随后,元载密奏代宗,表示计划已定,随时可以动手。代宗郑重其事地叮嘱说:“小心一点,不要打蛇不死反被蛇咬!”

三月十日,寒食节,代宗在宫中摆设宴席,邀请一些亲贵和近臣赴宴,其中当然也包括鱼朝恩。为了预防万一,元载没有出席这一天的宴会,而是坐镇中书省,以便随时调兵遣将。

宴会结束后,代宗把鱼朝恩留了下来,说有要事跟他谈。

鱼朝恩刚刚走进内殿,代宗就一改平日的和颜悦色,厉声斥责他恃宠而骄、心怀异图。鱼朝恩虽然察觉势头不妙,但还是坚信天子不敢拿他怎么样,所以仍旧一脸倨傲,极力抗辩,并口出悖逆之言。

代宗李豫盯着鱼朝恩看了很长时间,最后冷然一笑,轻轻地挥了一个手势。

周皓随即带着一帮禁军冲了进来。

然后,一条绳索就死死勒住了鱼朝恩的脖颈……

缢杀鱼朝恩当天,代宗就下诏罢免了他的观军容使、神策军使、左监门卫大将军等职,仅保留内侍监一职,然后对外宣称——鱼朝恩受诏当日便自缢身亡了。

代宗如此处理,当然是希望稳住鱼朝恩手下的那帮禁军将领。数日后,代宗又加授刘希暹、王驾鹤为御史中丞,紧接着又宣布对鱼朝恩的所有党羽(有一部分已经被逮捕入狱)实行大赦,并说:“禁军将士,都是朕的子弟兵,从今往后,朕亲自统领禁军,所有人的官爵待遇一仍其旧,都不要有什么担忧和疑虑。”

经过这样一番明智而审慎的善后处理,代宗终于成功地安抚了禁军。尽管相当一部分禁军将领对鱼朝恩的暴亡真相心知肚明,对天子李豫也不免有一些怨恨,但事已至此,他们也只能用“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来安慰自己,老老实实地夹起尾巴做人了。

唯一没有把尾巴夹紧的人,就是神策军都虞侯刘希暹。

他是鱼朝恩的头号心腹,也是第一个察觉到天子有可能对鱼朝恩动手的人。如今事实果然被他料中,刘希暹自然比任何人都更为恐惧。事后,他心里一直在担心天子会秋后算账,所以惶惶不可终日,经常在私底下跟王驾鹤诉说心中的疑惧,并发泄对天子的不满。

刘希暹万万没想到,他的哥们王驾鹤居然把这些话一五一十都记在了心里,然后又无一遗漏地报告给了天子。

代宗本来是没打算秋后算账的,可刘希暹如此不识时务,代宗也就没必要跟他客气了。

大历五年九月,亦即鱼朝恩被诛半年后,代宗便下令赐死了刘希暹。从此,有关鱼朝恩之死的话题就在禁军将士中成了一种禁忌。

除非你活得不耐烦了,否则就必须把“鱼朝恩”这三个字从记忆中抹去,彻底抹去!

在诛杀鱼朝恩的行动中,宰相元载表现得实在是很出色,可谓足智多谋,胆大心细。代宗极为满意,从此对他“宠任益厚”。

然而,诛杀鱼朝恩固然解决了宦官乱政的问题,可同时却难以避免一个新的问题。

什么问题?

宰相专权的问题。

随着鱼朝恩之死,原本那个相对平衡的三角政局被打破了,因而朝政大权势必会过多地集中到锄奸功成的元载手上。也就是说,在代宗培植起新的制衡力量之前,李唐朝廷就会面临宰相专权的危险。

那么,元载会专权吗?

答案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