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安禄山的恐惧(第3/4页)

这一年四月九日,郭子仪在征得朝廷的同意后,率蕃、汉步骑兵团共十万余人进抵常山。

史思明的噩梦就此降临。

四月十一日,郭子仪、李光弼,与史思明、蔡希德在九门城南展开会战。

自安禄山反叛以来,这是官军与叛军在河北展开的最大规模的会战。此战,唐军在兵力上占据了绝对优势,而且朔方军是一支百战之师,与河北当地的团练和义兵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这一战的结果可想而知。唐军大获全胜,中郎将浑瑊在战斗中射杀了燕军大将李立节,史思明带着残部逃奔赵郡(今河北赵县),蔡希德则一口气逃到了巨鹿(今河北邢台市)。

赵郡和巨鹿都在九门的南面,史思明和蔡希德南逃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想逃回燕军大本营洛阳。可跑到赵郡时,史思明忽然改变了主意。因为逃到洛阳就等于放弃河北,而放弃河北就等于承认失败,这不仅意味着他在河北将近半年的努力全部付诸东流,而且安禄山肯定也不会轻饶了他。

思虑及此,史思明只好掉头北上,逃往博陵(今河北定州市)。当时博陵已经反正,但是守军不多,史思明攻入城中后,为了泄愤,一下子把全城的官吏诛杀殆尽。

史思明的暴行激起了河北诸郡的义愤,于是各地的老百姓纷纷组织义勇军,群起抗暴,多则二万人,少则一万人,各自修筑营寨堡垒,处处狙击燕军。

河北的燕军一下子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与之相反的是,凡郭子仪、李光弼军所到之处,各地义勇军无不争相效命。

四月十七日,郭、李军团进抵赵郡,只用了一天时间,便轻而易举地将其攻克。朔方军涌入赵郡后,相当一部分士兵无视军纪,开始劫掠财物,李光弼大为光火,亲自坐到城门口,见一个抓一个,把他们抢劫的财物悉数没收,然后一一发还给百姓。

唐军克复赵郡时,俘虏了四千名燕军士兵,郭子仪下令全部释放,只斩杀了安禄山任命的赵郡太守郭献璆。

毫无疑问,郭、李二人的宽仁之举极大地赢得了民心。

郭子仪和李光弼之所以会成为备受后人称颂的千古名将,不仅是因为他们能征善战,也不仅是因为他们通过八年的浴血奋战最终平定了安史之乱,同时还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体恤百姓,尊重生命。

无论在任何时代,军人都不应该成为嗜血的屠夫。因为战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杀人,而是为了止杀。所以,一个真正优秀的军人,应该在坚硬的铠甲下面,包藏一颗悲悯之心。

郭、李军团在赵郡稍作休整之后,随即北上围攻博陵。史思明率众死守,唐军连攻十天未能得手,军中开始缺粮,郭子仪和李光弼不得不撤回常山。

就在唐军南撤的时候,史思明自以为反击的机会来了,立刻率部尾随。郭子仪一边不慌不忙地撤退,一边不断派出精锐骑兵回头阻击,史思明丝毫捞不到便宜。

燕军就这样尾随唐军走了三天三夜。到达行唐(今河北行唐县)附近时,史思明看见士兵们一个个疲惫不堪,再也无力追击,只好命部队掉头返回博陵。

稍后,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史思明以为唐军早已南撤,完全放松了警惕。可是,当他们刚刚走到沙河(滹沱河支流),郭子仪却突然率部出现在了他们的身后。

原本是燕军追击唐军,现在反而是唐军在追击燕军。史思明猝不及防,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九门会战惨败后,蔡希德一口气逃回了洛阳,向安禄山禀报了河北的战况。

安禄山大为震骇,对于河北的局势顿时忧心忡忡。

值此用人之际,安禄山也顾不上追究蔡希德的战败之责了,赶紧又拨给他步骑两万人,命他即刻返回河北,与史思明会合。同时,安禄山又向留守范阳的牛廷玠发出紧急命令,让他再派一万多人,火速南下驰援史思明。

到了这一年五月,几次被打得溃不成军的史思明又抖擞起来了。因为南北两路援兵到达后,他麾下的兵力总计已经超过了五万人。

当时,唐军仍然保持着进攻态势,郭、李兵团已经攻占了博陵西北的恒阳(今河北曲阳县)。史思明随即出动大军,把恒阳团团包围。郭子仪采取了深沟高垒、避实就虚的战术,白天只命士兵坚守城池,拒不出战,等晚上燕军睡觉时,再出动奇兵偷袭。

唐军天天这么搞,把燕军士兵搞得一个个神经衰弱,痛苦不堪。

数日后,郭子仪和李光弼知道燕军军心已然不稳,遂大举反攻。

五月二十九日,唐军与燕军在嘉山(曲阳县东北)进行决战。由于燕军官兵早已被郭子仪的疲劳战术弄得头昏脑胀、四肢无力,连走路和骑马都没精神,更不用说上阵打仗了,所以这一战,燕军再度惨败,被斩首四万余级,被俘千余,几乎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