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纵横四海(第6/13页)

今日掠一城,明日削一地!

告诉你板垣君,这样做很危险啊。

你还千万别听错了,我说的不是我们危险,而是你们危险。

我们中国泱泱大国,有四万万人,地方又这么大,进可攻,退可守,岂容轻侮。所以我们一点都不危险,还安全得很。

萧振瀛瞥了一眼板垣,这兄弟仍在强作镇定,但脸上的某几根筋已经一跳一跳的了。

我还没说完呢。

不仅如此,苏联还在边上虎视眈眈。我们争来夺去,他必收渔人之利,到时候,啧啧,你们日本真可怜啊。

我相信,现在有一句话足可以概括板垣的心情,那就是:出离愤怒。

敢情我们日本就这么软蛋,给你和苏联两个如此扯吧扯吧当点心是吧?

没等板垣发作,萧振瀛却话锋一转,又描绘起了另外一个“远景”:中日如果能“真正”合作会怎么样。

按照山人的估计,欧洲战场肯定要打起来,而且我告诉你,很快,不出三年。那些洋鬼子们一打,苏联能不参战吗?

那时节就热闹了,等他们疲惫不堪之时,我们就来个合作。往北边,你打西伯利亚,我打贝加尔湖,然后会师乌拉尔山,把个苏联像蛋糕一样分掉。往南边,你打菲律宾,我打缅甸,解放亚洲被殖民的土地。

你看,这样多好,你可以继续做你称霸全球的美梦,执世界牛耳,而我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帮你的忙,岂不爽哉。

一番海阔天空,无远弗届的老牛吹下来,把个板垣吹得一愣一愣的,都晕了。

其实萧振瀛不过是再次复制了《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片断: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耳!

那所谓天下,不过是我们两个操持操持的。

板垣当然不会上当,在他眼里,中国包括华北,仅仅是他砧板上的一块肉,怎么可能跟你一道来“煮酒”呢。

但是表面上,他还得作出“亲善”的样子,不能当着面就说出“一块肉”之类的话。

板垣能做的,就是言不由衷地称赞:萧先生立论精辟。

坐了半天,板垣一无所得,只能在下面乖乖地当学生,连吃饭的胃口都没有了。

该他讲了。

本来是想说“华北独立”的,但被萧振瀛在前面一堵,不得不硬生生地从喉咙里倒咽回去。

那就说说反蒋的那些事吧。

可是看萧振瀛那架势,还不能正大光明地说出来。板垣只得换了一种小心翼翼的口气,反过来问萧振瀛:你们的“蒋委员长”在中国的地位如何?

萧振瀛毫不犹豫,斩钉截铁:他是领袖,是核心!

板垣再也无话可说了。

他的气势已经完全被对方压住,纵使吃了败仗,也还得向对方敬酒,说上两句“萧先生气壮山河”的话。

“萧先生气壮山河”的结果,就是把“板先生”给气跑了。

领导总是更有水平,大家一向都这么认为,可是实际情况却往往相反。

板垣还不如土肥原呢。

虽然都是靠嘴吃饭,但板垣和土肥原这师兄弟都不是萧振瀛的对手,从他身上也讨不着半点便宜,这使恨不得华北一朝变天的日本政府更加浮躁起来。

反间计

 

1936年3月7日,松室孝良接替土肥原,任华北特务机关机关长。

松室是一个以华治华论者。他到达华北后,吸取土肥原的教训,开始采用“反间计”。

随着他的到来,“华北自治”高潮席卷而至。它的核心就是:离间蒋宋,使中国出现新的南北分治。

在萧振瀛的坚持下,宋哲元在“反蒋”这个问题上一直还是把持得住的,特别是从板垣那里,他也了解到这其实是日方为了使“华北独立”所制定的一个分化策略。但知道是一回事,怎么做又是另外一回事。

很快,他就和南京政府产生了矛盾。

在探知这一情况之后,松室立刻高兴起来:中国人又要内斗了,快去添把火。

华北“驻屯军”司令官多田骏找到宋哲元,说要帮第二十九军组建机械化师,还要派日本教官和顾问,协助训练军队。

所有武器和钱都不要你掏腰包,全部由我们来。

宋哲元眼睛都瞪圆了,天上掉馅饼了,还有这种好事。

转念一想,赶紧收敛心神:唉,我要这么多把枪干什么呢?又不打仗。

多田骏截住他的话头:为什么不打,给你武器就是让你打啊。我早就看出来了,“宋委员长”(政委会委员长)有天子之资,所以你绝不能浪费,应该去武力统一中国。

如果你准备这么去做,我们日本不仅提供武器和教练,还会直接派“皇军”进行配合作战。

宋哲元心动了。

自古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做华北的老大哪有做全国的老大威风!

多田骏的这番话只不过是松室抛出的一个饵,试探宋哲元的动静,在发现对方意有所动后,他便亲自出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