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天时地利人和(第6/17页)

第十二军正一步步向老河口逼近。作为河南会战的亲历者,内山司令官非常希望利用特种部队的速度,以便能够“出其不意”,重新给他创造类似于河南会战那样的奇迹。

在战车师团和骑兵旅团中,内山更看重的是前者,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他特地关照战车师团长山路秀男中将:“发挥机动力,迅速突进。”

没想到就这么一句话,却把个山路弄得愁肠百结。

从机动化程度上来看,坦克确实应该跑在人腿、马腿前面,但还得看道路状况如何。

根据山路的侦察,第五战区已动员地方人力,将豫西的主要道路全部予以破坏,如果天晴,尚能硬着头皮开过去,无非是坦克手颠簸一些罢了,但如果是下雨天就惨了,泥泞的道路和田地以及上涨的河汉,都会让坦克寸步难行。

山路说,应该让第十二军提供报告,确认哪一天是晴天,这样战车师团才能行动。

老河口一带系秦岭余脉,此处森林密布,水分充足,气候变化多端,一年四季都像是小孩子的脸。第十二军的气象人员或许可以准确预测华北气候,但在短期内哪里能知道秦岭究竟哪一天下雨,哪一天不下雨。

这是一个内山根本无法解决的难题。看来奢侈品也没别的好处,就一个字,贵!难道让坦克打个仗,还得从东京派气象专家过来服侍你不成?

内山要保持他的军司令官风度,纵然不悦,也一直忍着,偏偏山路又不知趣,还在为此喋喋不休,问这个问那个。

一个不上路的家伙,加上一个雷人的理由,把军司令部的人全都给惹毛了。内山的参谋长站起来,怒容满面地打断了山路裹脚布似的发言:“军队的最高使命就是作战,至于天气如何无法肯定!”

挨了训,山路这才闭上了嘴。

内山甚为失望,于是又把头扭向骑兵旅团长藤田茂少将,问他需要几天才能到达老河口。

藤田回答:预计七天可到。

骑兵比较低碳,能用七天到达也还可以,内山就再没说什么。

战车师团长的话虽不中听,道出的却是实情。事有凑巧,就在日军发动攻势前的一周内,当地下起了大雨,道路极其泥泞、松软,这使得战车师团出发后,行军速度变得极其缓慢,队形也难以保持。

好不容易,天晴了,不过这对战车师团而言,并非吉兆,因为飞机也可以出来活动了,当然不是日机,而是中美空军。

轰炸机发现坦克后,接二连三地投下反坦克炸弹,炸得坦克到处乱蹦乱跳。无奈之下,山路白天只好下令停止前进,将坦克分散隐藏于草堆和树林中。

白天行军改成了晚上行军,可让山路始料不及的是,中美空军晚上也不闲着。

坦克在黑暗中前行,必须开灯行驶,虽然是小灯光,但仍没能逃过飞行员的眼睛,他们当即空投大量的照明弹和曳光弹,并以大口径机枪和密集的小型反坦克弹进行攻击,结果就连战车师团的司令部都遭到轰炸,电报密码本被炸到纸屑乱飞。

这样一来,昼夜都不得安身。战车师团曾在河南会战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号称“虎师团”,一度威风八面,到了此种地步,差不多已沦落为犬。

见战车师团果然落伍,内山十分焦躁,不断催促其加快速度。重压之下,山路只得抛去白天黑夜、道路好坏、空中攻击不管,不顾损失,闭着眼睛往前赶。

纵然如此,战车师团还是落到了最后一名,一马当先的是骑兵旅团。

骑兵旅团长藤田茂毕业于士官学校的骑兵科,他本人擅长骑术,同时在练兵作战方面也有独到之处。按照规定,骑兵中新加入的新兵要进行五个月的训练期,藤田采用突击训练的办法,两个月就完成了训练。

山路依赖于军总部给他提供气象预报,藤田却会自己想办法,他事先挑选了四名伪军,化装成平民,对沿途进行过侦察,尤其是关键的渡河区域,都选定了骑兵徒涉点。

在行军中,骑兵旅团虽然也遭中美空军的攻击,部队发生较大伤亡,一名联队长左腿都被炸断,但整个旅团仍保持了较快的速度,原本藤田预计七天到老河口,实际只用了五天。

正在为战车师团“意外迟钝”而异常着急的内山,对骑兵旅团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心情也变得大好,因此赶紧派人给藤田提供战场情报,以利于其发动进攻。

1945年3月26日午夜,骑兵旅团到达老河口东北约三十里处的竹林桥。藤田原计划休息一天,顺便做一些侦察和进攻准备,这时他接到了第十二军总部传来的情报,上面说:老河口飞机场的人员已于当天早上开始撤退。

接着,士兵又抓到二十多个从老河口逃出来的难民,藤田亲自讯问,确证老河口飞机场已向襄河西岸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