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为理想而战(第3/10页)

到了端午节,家族组织骑射比赛,杨森就像传说中的霍元甲一样,猛不丁地大显身手,并勇摘第一。

杨父这才知道儿子偷练武术的经过,当着面狠批一顿,但是嘴上骂着,脸上却微露笑容。

不管习文还是练武,都是要出人头地。随着世乱迹象已显,文武兼备显然要胜过单纯习文。

广安有一座叫龙台寺的著名古刹,寺门前雄踞两尊石狻猊,每尊都高达六米,为整块白石雕成,作龙腾虎跃嘶吼状。寺僧们为了这两尊石雕,伐木做滑车,用数百人推挽,尽十年之功才搬到寺前。

这个有如愚公移山的故事,让年少时的杨森深受启发,即只要不计代价,奋斗到底,事业没有不能成功的,理想也一定能够实现。

当时八股虽废,科举未停,杨森小小年纪就前去报名应考,文武都报了名,结果均名落孙山——文是新试题没练熟,武不是技艺不精,是嫌他身材矮小。

杨森十分沮丧,师友如此安慰:“假使你考中了文武两秀才,只能取一个,那你怎么选?倒不如一个都考不中了。”

杨森听了哭笑不得。

杨森不是不聪慧,《古文观止》、《八家诗选》等书都能背上百页之多,堪称班中翘楚。老师对他期盼甚切,全班命题作文,总是让杨森负责收卷,还告诉他:“你收卷时,一定要先闻一下,那文章条理畅通的,一定有异香,不通的,闻了能让你吐三天!”

杨森的作文属于有异香的,可惜自从他那次落弟之后,科举很快就废除了,于是他在中学毕业后,便去报考速成学堂。

尴尬依旧,杨森各门成绩都合格,唯独因为身高不够,体检老是过不了关。

主考官对杨森说明了不能录取的原因。杨森霍然而起:“我年纪小,所以才身高不够,等再过两年,一准是高大魁梧异于常人!现在怎么能因为这个,就阻碍我从军报国的远大理想呢?”

当时的主考官是周骏,听后大为惊异,感到杨森志向不俗,立即决定录取。

日后杨森身材魁梧,果然没成为“杨矮子”,非但如此,他那种不混出头就绝不甘心的劲头,还得让人仰视才行。

在四川内战中,杨森算是“混”出了头,成为一线川将中的翘楚。不过那是内战,杨森自己已经羞于提及,他要在安庆东山再起,实现自己人生新的飞跃。

杨森原先的家当,在川军中属于最破之列,可他的第二十军照样能打仗,不得不说,全是靠血肉硬拼出来的。

这种不计代价的血拼,终于为他带来了利好。以前第二十军的军饷很少,一直处于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淞沪会战结束后,军政部开始按照“中央军”标准发饷,再不用杨森搞什么“饥军政策”了。

蒋介石兑现诺言,给第二十军拨来大批捷克式或中正式机步枪以及进口武器,不仅装备了步兵,而且使杨森得以增配特种部队:每营一个重机枪连,每团一个迫击炮连,军、师、团各级,都有独立的通讯兵和工兵,指挥上更加灵活有效。

从川军中最穷的穷人,一下子跨越到最富的富人,杨森感觉是天都亮了一段。

接下来是兵员补充,这个很多部队都为之伤脑筋的问题,杨森解决起来要容易得多。四川内战时期,他便以“本军系统化”为号召,在四川广开军校,其中仅军校培养的军官就不下五万人,此外又在他的老家广安大举练兵,广安接受过军事训练的退伍兵和年轻壮丁不计其数。

别的地方无人肯应征入伍,需要拉壮丁来凑,广安完全不用,只需杨森一个电报,招之即来,来之能战。

年轻人中也有很多像杨森这样,性格热血,就爱打仗,他们为了避免麻烦,甚至自制军服、自垫旅费,直接跑到安庆来投奔杨森。

杨森在电报中要后方运送一万补充兵,一下子来了两三万,大部分是广安子弟。

亲不亲,故乡人,新兵走进营房,马上就有乡音招呼,那份亲热和融洽,也是在别的部队里很少能看到的。

兵员有余,杨森便将军中老弱者替换下来,发放遣散费,仍令其搭轮回川。

在安庆练兵期间,杨森重点吸取了淞沪会战的经验。

过去第二十军使用轻重机枪,和国内的大多数军队一样,有一个毛病,就是喜欢扫射。一见阵地前有风吹草动,机枪手马上拼着命地按扳机,结果整夹整袋的子弹一次性便打完了。

淞沪会战是与高手过招,日军机枪手通常就不会扫射,只会点射,很注重命中率,前面不管有多少目标,他都要一个个地予以消灭,十分节省子弹。

杨森在重新训练机枪手时,以此为戒,特别注重了点射。

此外就是有针对性地训练防空防毒,教授如何构筑隐蔽工事,这些也是以前国内战争上的空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