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刀光如雪月如霜(第2/8页)

后来杨森巧遇一位空军中尉,还特地问他:“我们空军现在究竟有多少战斗机?”

对方的回答是:“我们没有买战斗机,只是航空学校在意大利买了几架教练机,作教学训练之用。”

杨森的一位部下插话说:“我在军校受训时,参加过为蒋委员长举办的献机祝寿典礼,不是见到有几十架飞机,在机翼下面漆有四川号、云南号、广东号,然后在空中排成中正两字吗?”

空军中尉说:“这个情况我是知道的,献机祝寿典礼的钱并没有用来购买飞机,只是把两广事变中脱离陈济棠的那些广东飞机,重新油漆了一下,涂上各省名字来进行表演罢了。”

这位空军中尉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他所说的并非全是实情。比如抗战前其实购买了一些美国战斗机,包括为蒋介石献机祝寿时同样有购进,这些飞机也成为淞沪空战的主力。关键是当时中国自身无独立制造飞机的能力,抗战开始后又无法再向国外采购,战斗机自然是打掉一架少一架,而且其性能也难以与日本最新式战斗机相抗衡。

杨森自己的第二十军是个破家底,没有任何重武器,让他想不到的是,淞沪战场上的中国军队包括“中央军”在内,火力配备上与日军相比,也是如此悬殊。

杨森匆匆忙忙乘火车赶回南京,他要向蒋介石汇报这个问题。在他看来,这个问题实在太大了,不予以解决的话,这仗没法打啊。

路上,杨森看到一批批撤下的伤兵在往南京运,然后又有更多的后续部队前往上海参战。队伍倒还整齐,但同样也是重武器配备不足,这使他更加感到不安。

直到谒见蒋介石之前,杨森才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纯属个人的。

在川军之中,第二十军最为穷困潦倒。以前杨森就实行“饥军政策”,之后虽归顺了老蒋,但因没有固定防区,部队生活还是很苦,杨森本人的军服好久都没换过,再加上去了一趟战场,看上去已经又破又旧。

蒋介石很重视军人的仪表,你搞得跟个叫花子一般,如何进得了门?情急之下,杨森跑到南京的旧货摊,买了一套呢制军装,佩上陆军中将的领章,才赶去蒋介石官邸进谒。

蒋介石跟杨森谈了一个小时,杨森把他在淞沪战场的所见所闻,自己的感想看法,都毫无保留地向蒋介石作了汇报。其实对这些情况,蒋介石哪能不清楚呢,可仗打到这个份上,他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只能凭恃“同仇敌忾的决心”了。

反正第二十军仍未抵达,蒋介石便鼓励杨森仍按预守计划进行,以便多方面了解各战线情形。

中午蒋氏夫妇邀杨森一同进餐。蒋介石生活简朴,加上席间拘束,据说多数受邀者很少有吃得饱的,但能受邀于这种场合,说穿了谁也不为吃,更多的是接受礼遇。

杨森于是继续自己的考察进程,这次是到北战场,首先去的是青岛。在青岛市长沈鸿烈的陪同下,杨森参观考察了防御部署,给他留下特别深刻印象的是青岛炮台及其大炮。

杨森看到,炮台上两门塞炮的口径极大,炮弹得用机器才能推上炮膛,非人力所能填装,可以想见发射后火力之强之猛。炮台设计也非常合理,炮口正对胶州湾出口处,使敌舰无法轻易接近胶州湾。

这些都是过去德国人在青岛所建,塞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产品,好多年过去了,守青岛竟然还得依赖它们,杨森为之唏嘘不已。

沈鸿烈曾是东北海军的创建者,有“能将”之誉,他与杨森一见如故,彼此很谈得来。

从军事战略,而不是“同仇敌忾的决心”出发,两人对淞沪会战的前景都不乐观:沿海一带,便于日军机舰活动,要想守住困难太大。

沈鸿烈已经预见淞沪会战要失利,青岛也无法据守,如今他着急的,是怎样把青岛纱厂的机器抢运到开封去。

在抗战的态度上,两人也趋向一致,都主张坚持打下去。沈鸿烈说,日军打过来,总是要亡国了,与其不战而亡,何不战后而亡?

亡国是最可怕的后果,在此之前,还有一次挽救的机会,那就是在山峦起伏、河流纵横的华中,寻求与日军决战,以便形成相持局面。

由于跟沈鸿烈谈得很是投机,杨森便在青岛多住了两晚,随后再折返济南。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亲自接待,十分热情,还几度和杨森长谈,可杨森对他的印象却糟糕透顶。

韩复榘曾经是西北军名将,但被岁月的杀猪刀这么左右一砍,已经蜕变成了一个抱残守缺的旧式军人。尤其是督鲁之后,因醉心于在山东做所谓的“韩青天”,大部分精力已投入民政,对外界的军事动态及其变化显得非常隔膜。杨森跟他一提抗战,一提日本人,他就只会吹胡子瞪眼地来一句:“我非要跟他们拼个你死我活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