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乱世枭雄(第2/10页)

武昌起义后,黄兴被南方各省推为副元帅,代行大元帅职权,在当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凭一个同姓,就要跟黄兴攀兄弟,这也够能扯的。

不过这种连骗带吓的手法极有效果,在黑洞洞的枪口下,可怜的商人们吓得脸都白了,只得退一步,同意开会表决。

表决需要时间。开会那天,黄同志带着一班兵来到会场。见表决结果迟迟难以出台,便不由分说,将主持会议的商董给关进了黑房子,然后大踏步扬长而去。

剩下的人见势不妙,就到沪军府去告状。沪军都督收下状纸,随手塞给来的人一排新兵。

来告状的是个文人,给他兵都不知道怎么带,连齐步走的口令也不会喊。于是又来求告熊克武,请他看在同为川人的面上,无论如何帮帮忙。

熊克武没有兵,但身边有个叫王子骞的能人。

王子骞也是老牌的川籍革命党人,武昌起义后有随沪军作战的经历,且任沪军先锋军总司令部一等参谋,带兵没有问题。

王子骞赶去现场的时候,黄同志留下的那班人正三三两两坐在地上侃大山。王子骞上前大声宣布:“奉都督府命令,将某某交给我,你们各自回营。”

这一班人被王子骞的气势给镇住了,又见对方人比他们还多,当下连命令都不查看,就将扣押的商董一交了事。

经过几番过山车般的折腾,惜财如命的商人们开始觉悟了。这是乱世啊,饶你十八分精细,大兵们要吓你关你,甚至于杀你,都是轻而易举的事。

股票肯定是保不住了。与那个横蛮的“黄同志”相比,“熊同志”的态度已经算是春风拂面了,加上还有解救之恩,不给他给谁呢?

熊克武如愿拿到了股票。

黄卫队长虽然看着眼热,但他又不是黄兴真的兄弟,就算给人当了回托,做了一次洋葱头,也只能自认晦气了。

钱主要拿来买武器。上海多的是老外军火商,一圈比较下来,决定还是从日商手里购买。这主要是因为日本离得近,运输方便,订好合同可以第一时间拿到货。

熊克武派王子骞作代表去洽谈合同。早在广州起义时,王子骞就曾护送军火到香港,对于军械的品种、质量不算外行,而且他的日语非常纯熟,可与日商直接对话,这样还能绕过买办中间商,节省一点费用和成本。

果然双方谈得不错:用股票作抵押品,一年后以现金收回,连利息都不用付。

黄兴也曾向这家日商订购过军火,但还比不上这次优惠。一切行将谈妥,就在快要签字时,日商忽然改了主意。

这蜀军据说是要北伐的,那当然是居无定所了,将来一年期满,找不到人怎么办?须知借钱容易,讨债可不易,这就叫做“借米下得锅,讨米下不得锅”。

日商提出,光股票还不行,得找一个地方长官作双重担保。

熊克武觉得日本人的额外要求很过分,但既是有求于人,就不能不委曲求全。

江浙官员中,江苏都督是四川人,让他出面担保最为合适。可偏偏这位都督和黎元洪一样,也是转正过来的“同志”,包括熊克武、王子骞在内,一般革命党人跟他都不熟。

在中国社会,说到底,还是传统的乡谊和人情最为管用。王子骞再次出马,七弯八绕,总算跟江苏都督攀上关系,搞定了这件事。

合同一签,日商很快将军火用轮船一次性运到南京,至此,蜀军的组建已是水到渠成。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熊克武被任命为蜀军总司令,军衔为左将军,相当于中将。

蜀军各级军官均为军校的川籍学生,征招的士兵也清一色都是四川人,其中很多还是原川汉铁路上的失业工人。

北伐主力无疑是各省民军,论数量,他们加起来已经不少,但熊克武对此并不看好。

“这些民军主要出自于起义军队,军官大多刚刚转正过来,立场不稳,观望态度也很明显,时时都想着脚踏两只船,打了胜仗还好,若是战事不顺,谁也不能给他们打包票。”

熊克武的设想是,将新成立的蜀军开到四川,将那里打造成战略基地,这样,万一形势不利,革命党也可以有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落脚之处。

此时的四川早已宣布独立,但一省之内却有两个政府,一个是成都的“大汉四川军政府”,另一个是重庆的“蜀军政府”。两个政府一东一西,“反正”的第十七镇新军以及其他军队,也依驻地不同而各为其主,这也是川军始终无法统一编制的重要原因。

成都政府内多的是立宪党人及新军军官,重庆政府则由同盟会会员组成,两个政府暗中互有敌意。但在军事力量的对比上,重庆远远不及成都。蜀军入川,便是要扎根重庆,给党人撑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