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2/3页)

这个同学就是萧三本人。毛泽东读了这本伟人传记,深受感动,自己也立志要把救国救民作为自己崇高的责任。后来毛泽东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说:“中国古代帝王尧、舜、秦皇、汉武的事迹使我向往……在一部叫作《世界英雄传》的书里,我也读到了拿破仑、俄国叶卡德琳娜女皇、彼得大帝。”可见那本书对毛泽东影响之深。[11]

1954年萧三在已有版本的基础上,修订改写了《毛泽东同志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一书。建国后毛泽东是领袖,写领袖传记是件严肃的事情,由个人来写似乎不太适宜。再者毛泽东建国初反对宣传个人,搞个人崇拜,有关毛泽东的传记不再出版。1979年“文革”结束后,萧三又修订了1954年的版本,1980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重版。

重修的版本,内容更加严谨,文字更为圆熟,毛泽东已经是神圣的偶像,萧三在修订过程中,必须遵循已有的规则。这就使1949年版的那些自然朴实的情节,不自然地被拔高和神圣化了。我们从一个故事来看其中的变化:

也是姓毛的一个邻人,把自己的猪卖给了泽东同志的父亲。说好了价,也交了些钱,但是没有立即赶猪回家。过了十来天,猪价又涨了,父亲叫泽东同志把猪赶回来。泽东同志到了邻家,邻人说:“猪价涨了;我又喂了十多天,现在我是不卖了。”泽东同志说:“是呀!你又喂了十多天,还是说好了那些钱,你当然不卖了。”泽东同志空手回到家里……[12]

1980年版修订为:

也是姓毛的一个邻居,老妇人,把自己的猪卖给了泽东同志的父亲。说好了价,也交了定钱,但是没有赶猪回家。过了六七天,猪价也涨了,父亲叫泽东同志把猪赶回来。泽东同志到了邻家,那老妇人正在唉声叹气,埋怨自己的运气不好,因为把猪卖早了。她又说:“有钱的人损失这几元钱不要紧,穷苦人少两块钱就是一个大缺空呵。如今也没有办法,既已卖了,又放了定钱,你就赶去好了。”泽东同志听了这些话,想了一番,就对她说:“是呀!你又喂了六天,还是说好了的那些钱,你当然不卖了。”泽东同志只拿了邻人退还的那一元定钱,回到家里。

原来的版本简单情节,表现毛泽东是个善良、纯朴的孩子。现在经过修订,毛泽东变成了从小就会关心穷人利益、考虑问题周全的早熟儿童。究竟哪个版本更为真实,读者自有分辨。

延安整风时期到“七大”前后,中共中央领导人在宣传毛泽东的领袖地位、总结宣传毛泽东思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表了许多讲话、文章和专著。党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在延安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毛泽东思想的论文和著作。他是第一个为毛泽东的理论命名的人。1941年3月,他在《共产党人》杂志第16期上发表了《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提出党的教育人才,“是忠实于列宁、斯大林的思想,忠实于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概念,在党内首次提出。同年4月,张如心在《解放》周刊上发表了《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前进》的文章,明确指出:“说到创造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问题上的发展,最主要最典型的代表,应指出的是我们党的领袖毛泽东同志。”1942年2月18、19日,他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学习和掌握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一文,提出“毛泽东同志的理论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他把毛泽东同志的理论和策略分为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三个组成部分,指出“这三个组成部分内在有机的统一便构成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的体系”,对毛泽东作出了“是我们党天才的领袖,党的最好的政治家、理论家、战略家”“中国最好的创造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高度评价。

1946年初,张如心在华北联合大学任教务长时,先后在华北联大及张家口市的“青年讲座”上,就“毛泽东的人生观”“毛泽东的科学方法”“毛泽东的科学预见”“毛泽东的作风”等问题,做了几场演讲。他从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的初步形成,早期革命实践活动,科学理论的来源,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关键时期对时局的分析和预见,平凡而伟大的人格魅力,甘当群众小学生的虚心态度,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等诸多方面对毛泽东进行了客观的宣传评价。文中特别强调,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但也是普通人,和人民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深厚的感情。演讲稿发表在晋察冀边区理论文艺刊物《北方文化》第一卷一至四期上。山东、冀南、香港等地书店纷纷进行翻印和再版,分别命名为《毛泽东论》《毛泽东的思想及作风》《毛泽东的人生观》《毛泽东的作风》《毛泽东的人生观与作风》等,广为发行。有的版本后集录了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王稼祥、艾思奇等18人关于毛泽东思想的论述。这些版本是党内出版的早期论述毛泽东思想和理论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