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台海危机”是如何化解的

趁着浙东胜利的大好形势,粟裕总参谋长召集会议,研究华东沿海岛屿作战问题。5日,总参谋部向中央军委上报《关于攻打金门、马祖的设想》的报告。彭德怀同意先打马祖,请示中央。3月14日毛泽东批示:“马祖及其他任何岛屿敌人撤走时,我均应让其撤走,不要加以任何攻击或阻碍。”

美蒋虽然成功组织了大陈撤退行动,但毕竟是一个失败的象征。美国政府也担心解放军会乘胜攻击金门、马祖乃至台湾。杜勒斯访问东南亚,在同缅甸等国首脑会谈时,一再表明美国决心保卫台湾和澎湖,希望能将这一信息传达给毛泽东和周恩来。3月10日他向艾森豪威尔总统汇报时指出:“台湾海峡的形势,比我访问前所设想的严重得多。中国共产党人决意占领台湾,放弃金门、马祖不能中止这种决心。如果我们要保卫金门、马祖,我们将要使用原子武器。”但是杜勒斯无法回答一个严酷的问题:如果受到攻击,蒋的军队能有多大忠诚?

艾森豪威尔也感到紧张。白宫智囊预计3月15日至25日是最危险的日子,如果解放军突然对金门、马祖发动两栖进攻,有可能取得胜利。艾森豪威尔决定采取强硬立场,3月16日的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问:“在亚洲的一次全面战争中,美国会不会使用战术原子武器?”他回答说:“在对付一个严格的军事目标上,是。”

美国公开的核威胁,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3月21日到31日,中共中央召开会议,研究国际紧张局势。毛泽东在两次讲话中强调:“我们必须准备应付可能的突然事变,今后帝国主义如果发动战争,很可能像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进行突然袭击。”华东军区和空军加强了空情监视,在有关空军基地增加了进入一等战备的飞机数量,研究了以保卫上海为主的防空作战的战术与指挥问题。一时间,华东沿海地区再次进入战备状态,台海危机一触即发。

由于美国的介入,使台海局势复杂化。中共中央决定改变策略,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以缓和紧张局势。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到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参加第一次亚非会议。23日,他向各国记者发表了简短的声明:“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和缓远东紧张局势的问题,特别是和缓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

这是中国政府发给美国的一个信号。新中国正处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时期,需要和平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美国虽然对中国进行封锁和禁运,但经过朝鲜战争的较量,也不敢贸然对中国大陆发动战争。美国政府把握住了这个机会。5月,杜勒斯在维也纳与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会晤,他建议苏联对中国共产党人施加影响,而美国对国民党人施加影响,大家同意不使用武力解决问题。8月1日,中美在波兰首都华沙开始大使级会谈,美国政府终于坐下来,与新中国商谈两国关系中的具体问题了,被美国称为“第一次台海危机”的局面缓和了下来。艾森豪威尔在这几个月中,领略了毛泽东“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术。他感慨地说:“路途坎坷,要有忍耐的勇气啊!”

在三方博弈中,唯一的输家是蒋介石。大陈岛的撤退不仅使国民党失去了反攻大陆的一个重要基地,也使他彻底丧失了东南沿海的战略主动权。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还敦促他放弃金门、马祖。一次次地在关键时刻被美国出卖,使蒋介石悲愤交集、刻骨铭心。回想1949年撤离大陆之时,依然幻想依托海空优势,先封锁大陆,然后进行反攻。然而到了1955年,他不仅被拥有现代化装备的解放军打得连连败退,连台湾本岛的安全也要仰仗美国军事力量的庇护。这个实力转换的过程,只有短短5年时间。

蒋经国离开大陈之前,还信誓旦旦:“我们还要打回来!”但士气低落的国民党官兵,谁还相信蒋家父子的空话呢?他们只有对着海峡遥望,期盼有朝一日两岸统一,回到家乡落叶归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