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出走与远征(第5/7页)

“培养人才要花费时间。但是,在这之前,必须要让北京朝廷理解培养人才的必要性。这工作恐怕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不,也许花多少时间也没用。”在金顺记香港分店的一间屋子里,有个人对温章说道。

此人名叫洪仁玕,三十五岁。洪仁玕是广东花县人,跟洪秀全同族。花县洪氏宗族,每代人名中都有一个字是规定必用的,洪秀全这一代,用“仁”字,洪仁玕是洪秀全的堂弟。

“哦,希望很小吗?”

“不是很小,而是没有。”洪仁玕摇着脑袋。

“是绝望吗?”

“小……只有一个办法可使中国复兴。”

“什么办法?”

“改换政府。清朝是不行的,要寄希望于另外的政府,我堂兄所建的太平天国还是可以的,它比清政府要好。”

“那么,您为什么没有参加太平天国呢?”温章问,他最近才和洪仁玕认识。

洪仁玕来借一本英文版《天文学与农业》,他在香港教一个英国牧师学中文,而这英国人则教他天文学和数学,作为交换。这位牧师告诉他:“要想了解天文学与农业的关系,金顺记温章先生那儿有不少很有价值的书。”亚罗号事件发生前不久,洪仁玕来找温章。温章有收藏英文书籍的爱好,他喜欢文学,但藏书涉及的领域却不止于此。凡是对中国未来会起作用的书,他都收集。

温章觉得洪仁玕对一些奇怪问题感兴趣。他除了知道洪仁玕是洪秀全堂弟外,对他只有这么一点感性认识。

“堂哥开创拜上帝会时,我也帮过一点忙。”

“您去过金田村?”

“没有。是在那以前……在花县研究《圣经》的时候。我跟堂哥性情相投,但举兵前他没有来找我。”

洪秀全在举兵之前,曾把花县家族接到金田村。但他只接了直系亲属,大概他觉得不应该给其他旁系宗族添麻烦。可是,一旦举兵起义,还是连累了旁系宗族。一个宗族出了大逆不道的叛徒,整个宗族都要遭到镇压。据说洪氏宗族感到危险,全都赶忙离开花县去逃难。

洪仁玕想参加太平军,去过广西,但太平军已进入永安,他未能去那里,就经浔州返了回来,但花县已不能回去,所以来到香港。太平军占领南京,洪仁玕曾想经上海去天京,他到了上海,据说前面有清军,想尽一切办法也没去成。

“在上海听到了南京的情况。我改了主意,又回到了香港。”

洪仁玕没有从上海去天京,并不完全是因为途中有清军。他知道当时的杨秀清掌握了实权,天王等于摆设,他是天王的堂弟,若进了天京,恐怕也无法施展才华。

“那是前年的事吧?看来还是回来明智。”温章道。

“我也是这么想的。”

“不过,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

“嗯,天京情况发生了变化。不过,我觉得未必是向好的方面变化的。”

“您的意思是?”

“比东王、北王更无能的人在主宰天京政治。他们也是我的堂哥,但那家族里除了天王外,没有可用之人了。”

“这么说,您不是更应该去了吗?石达开想必也会去的。”

“还没有消息,也许现在正在回去的路上……但仁发、仁达跟石达开搞不到一起去。我打算在这矛盾未解决之前,暂不去天京。”洪仁玕笑了笑。

咸丰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856年12月19日),清军收复武昌。这本就是时间问题。

在湖北边境的石达开已回到天京,没有强有力的太平军来援救武昌。防守武昌的是拥有国宗爵位的韦俊,韦俊是韦昌辉的弟弟,他当然知道哥哥被杀的事。他担心自己的下场,整日惴惴不安,自然无法专心防守。包围武昌的清军不断增强,总指挥是湖北巡抚胡林翼。清军砍断了太平军施放在长江水上防御用的铁链,烧了太平军的兵船,武昌裸露在清军面前。韦俊等人根本不考虑如何防守,一心只想着逃跑。天王堂兄洪仁政也在武昌。

“把七座城门一起打开!”韦俊下了决心。

要逃跑就必须打开城门,为了迷惑敌人,他把城门都打开了。武昌失陷,太平军损失一万余人,而韦俊、洪仁政等将领却逃了出来。太平军在精神上也渐渐腐败。韦俊没有回天京,而是去了江西。

天京的亲信派却攻击石达开:“武昌失陷,翼王也有责任。他是武昌最高司令官,却擅离职守。”第二年,天王封洪仁发为安王,封洪仁达为福王,显然,他企图搞亲贵政治。

石达开怏怏不乐,他想干一点事,总是受阻挠。韩宝英已经十五岁,她一再劝石达开离开天京。

“义父,再也不能坐等了,洪家人会陷害您的,不,已经在陷害了,为什么要待在这个地方呢?我们都一样,已经没有家人了,您还有什么放心不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