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厉行节俭,君行仁政(第2/7页)

萧氏想到这里,微微闭了闭眼,淡淡一笑说:“陛下乃开基立业的君主,又何必和亡国之君相比?”

唐太宗先是尴尬一笑,随即若有所思,最后微笑着点了点头。

萧氏的回答很巧妙,既回答了唐太宗,你如今的宫殿,根本无法和隋朝宫殿的奢华相比,同时还赞美了唐太宗的简朴……

唐太宗在对这位传奇女人的语言得体而折服的同时,也对她产生了好感。他看着这位年近50岁的女子,看着她婀娜的身姿,顾盼流离的眼神……动了心。

最后,唐太宗不顾萧氏比他大17岁,更不顾众臣反对,将她留在后宫,封其为昭容。

唐太宗之所以这么做,除了确实欣赏萧氏,对她有好感外,还想给她一个安逸的生活。不然,他不会在贞观二十一年,当这位隋朝皇后,唐朝昭容去世后,他将其葬在了杨广之陵,并上谥愍皇后。当然,这都是后话。

从唐太宗“奢华”、隆重地迎接萧氏,却比不上隋炀帝时期奢华的十分之一来看,可见唐太宗纠正前朝弊端,使官员厉行节约、百姓休养生息的决心了。

唐太宗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进而恢复经济。这不得不说是他通过隋朝瓦解得来的经验教训……

当然,唐太宗所有的“以民为本”政策,说到底都是为了稳定政权。

从古到今,对任何一个统治者来说,不管采用什么政治路线,采用何种治国措施,终极目标都是为了稳定政权。在如何稳定政权上,唐太宗觉得最重要的是要获得民心,而如何获得民心?那就是实施“仁政”。

贞观年间,唐太宗实施“仁政”,也确实让他获得了民心,更为打造大唐盛世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第九十八节 建洛阳行宫风波

(1)

唐太宗自武德九年八月坐上皇位,直至贞观四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令百官上疏诉事,畅所欲言;削减封王(以前那些封了王却没有立什么大功者,即刻降级);精兵简政,压缩编制,合并地方郡县,以减少政府成本;力倡节俭,不准修建台榭,禁止地方官进贡珍宝奇货……

这些改革措施一改前朝,甚至唐高祖的执政理念,给了朝廷新气象。看着国泰民安,天下统一,唐太宗不禁也有些得意扬扬起来,心态发生了改变。

一日,不知何故,唐太宗突然烦躁起来,一把将正在看的奏章推到一边,起身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焦躁不安。身边的吴公公吓了一跳,急忙跪下磕头道:“主上……”

话还没出口,唐太宗突然走到他面前,看着他说:“平身,说说看,朕身为大唐天子,天可汗,是不是该有几处行宫住住?”

吴公公一开始还没听明白,怔了一下,不过很快就明白了,起身小声道:“大家(私底下的称呼,在此以表示亲近),谁说不是呢?如今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奴才一直还在寻思着,大家是该有几处行宫去走走,一来呢,让百姓见见大家;二来呢,大家可去各地看看民风;三来……”吴公公一边说一边轻瞄唐太宗的脸色,见他刚刚沉着的脸,浮现出了笑容,继续说,“三来呢,还可微服私访。”

“哦,微服私访?哈哈哈哈……好!微服私访!微服私访好!”唐太宗大笑几声道,“是呀,天下百姓都想见朕,可朕却一直闷在宫里不出去,大唐领地这么广,是不是每个地方的百姓都安居乐业,太太平平呢?朕不知道啊!朕必须下去走走!下去走走看看!”

唐太宗因为高兴,在房间转起圈来。吴公公紧紧地跟在身后,低头哈腰,一脸媚笑,很是可笑。

“那你说,这行宫建在什么地方好呢?”唐太宗突然停下,一转头,看着吴公公问。

吴公公刚刚在跟着唐太宗后面踱步的时候,已经在想这事了,便说:“大家,奴才觉得,洛阳是大家的福地,如果大家的行宫建在那里……”

“好!深得朕意!深得朕意啊!”唐太宗高兴地说,“都说你善解朕意!果然!果然!有赏!有赏!”

“谢主隆恩!”吴公公急忙跪下谢恩。

洛阳对唐太宗来说,确实意义不凡。曾经,他率唐军收复洛阳取得大胜后,得到了“天策上将”之称,之后,他又差点儿去洛阳建“天子旌旗”。甚至在“玄武门之变”时,他也有政变失败,退去洛阳建政权的想法。

“洛阳是个好地方啊!”唐太宗禁不住又说。

唐太宗一直将洛阳看成自己的福地,能在洛阳建造一座富丽堂皇的洛阳宫,不仅可以用于休闲度假,还可彰显大唐的实力,两全其美。

这么一想,第二日,唐太宗便诏令征调兵众,去洛阳修建行宫,还称不久他要游幸东都(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