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人治(第20/23页)

结果呢?戴胄在大理寺任职不长时间就和他“对着干”了。

“大理寺卿戴胄叩见陛下!”戴胄知道唐太宗为什么召见他,并没有丝毫慌乱,跪伏在地说。

唐太宗瞪着他,好一会儿才说:“戴胄,你可知罪?”

“臣不知,请陛下明示!”戴胄说,依然没有一丝慌乱。

“你不知?”唐太宗气得恨不得让人把他拖出去暴打一顿,可最后还是忍住了,“让朕明示?好!戴胄,你好大的胆子啊!朕问你,那些谎报官阶和资历被抓的人,你是怎么处置的?”

“回陛下!臣是根据唐朝律法处置的,将他们流放边疆!”戴胄说。

“流放?好!那朕问你,当初朕下诏书的时候,上面是怎么写的?”唐太宗怒视着跪伏在地的戴胄说。

“回陛下,陛下诏令上说‘不自首者,死刑处置’。”戴胄说,依然很淡定。

“既然知道朕要将他们死刑处置,你为何又判流放?”唐太宗大声说,“莫非朕的诏令如今在你们这里都成了一张废纸?或者你是想告诉天下人,朕说话不算话吗?”

“回陛下!”戴胄说,“如若这些人被抓后,陛下当时就下令把他们杀了,那也就杀了。可陛下却将他们交由大理寺处理,既然陛下让大理寺处理,臣身为大理寺少卿,就只能依照律法来处理了,臣不能违背律法!”

戴胄这话一说,唐太宗瞬间愣在了那里,无言以对。稍停,他深吸一口气说:“那么,你是说,你情愿遵守律法,也要让朕失信于天下吗?”

“回陛下!大理寺的职责是审核天下刑名,是慎刑机关。臣身为大理寺卿,绝不能负陛下信任,必须依律法审案。律法是一个国家用来取信于天下的保证,国家的信用是最大的信用。陛下当时的诏令,只是处于一时气愤、震怒才说要杀他们,最后又觉得所犯罪不足以杀他们,这才又将他们交由大理寺来依法处置。这正是陛下忍小怒而守大信用的结果。臣以为,陛下的这种做法非常宝贵,因此倍加珍惜,不敢有丝毫马虎,必须按律法判他们流放!”

戴胄这话说得太妙了,既为自己脱了罪,又给唐太宗戴了高帽子。

唐太宗那因震怒而紧绷的脸,慢慢松弛下来。其实,他的震怒,并非因为没杀那几个人,那几个人因此事被杀,确实有点儿冤,可不杀自己又如何下台?难道要“失信于天下”?现在好了,经戴胄这么说,自己根本就不是失信于天下,而是一个为了大信,甘愿忍小怒的明君。

唐太宗的脸上,慢慢露出了笑容。

“戴爱卿,快快起来!起来说吧!”唐太宗说,“朕在这件事上,确实有些考虑不周。幸而爱卿你及时纠正了朕的不妥做法!好!此事就按大理寺的判决,将他们流放!”

戴胄听了,那刚刚站起的腿一软,瞬间又跪了下去。当然,此时腿软不是害怕,而是激动。

“皇上圣明!”戴胄大声说,热泪盈眶。

第九十二节 唐太宗罢相

(12)

大理寺违背圣意对谎报官阶、资历者做出的判决,唐太宗欣然接受。朝臣一片哗然。当然,更多的人是对唐太宗的赞颂,可还有些人对唐太宗如此纵容“大不敬”有了担心,这个人就是萧瑀。

“成何体统?成何体统?”萧瑀在家里独自发脾气,“大唐天子,金口玉牙,说出的话怎么能反悔呢?怎么能听从一个小小的大理寺少卿的话?”

萧瑀在家里发脾气的时候,封德彝在家里动心思。

魏征和戴胄违背圣意,皇上不仅没有治罪于他们,反而对他们大加信任,封德彝觉得如果这种现象在朝中盛行,那么自己最擅长的“观皇颜行事”,岂不完全没有了用武之地?一旦朝中大臣都成了魏征、戴胄之流的天下,那他封德彝在朝中还怎么生存?不甘心,他太不甘心了,不甘心过被皇上冷落的日子。可和魏征、戴胄之流作对,他又没有把握,也不敢冒这种险。这种人连皇上的话都敢违抗,还会怕和他作对吗?而他如今确实没什么可怕的了,他已经没有靠山了。

怎么办?找个同谋吧!找个人敢和这二人作对的。封德彝在脑子里将朝臣过了个遍,最终选择了一个人。

“备轿,去萧府!”封德彝对身边的老仆说。

“老爷,是去尚书大人家吗?”老仆还不敢确认,又问了一句。

这不怪他,朝中“萧大人”有好几位,他家老爷和这些“萧大人”都有走动。封德彝并没说话,只是瞟了老仆一眼,老仆便从他眼神中知道答案了,大喊一声:“给老爷备轿,去尚书大人府里,萧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