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喋血玄武门(第7/16页)

不过,就在它们尽情享受属于它们的凌晨时光时,远处传来了马蹄疾驰的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响……警觉的小猫小狗同时竖起了双耳,随即,小猫发出“喵”的声音,惊惧而去。只留小狗静立街头,听着那由远及近的马蹄声,慌乱而略显惊恐。

是它感受到了那疾驰而来的马蹄声不同以往吗?抑或是它那灵敏的鼻子,已经从长安城的广袤天空中闻到了一丝丝血腥味?

马蹄声近了,在看到奔驰在最前方的那匹枣红马上端坐着的年轻人时,小狗先是竖起了耳朵,然后是尾巴,随即便一溜烟跑了。在跑到它认为比较安全的地方时,小狗停了下来,回过头看着在年轻人的带领下,疾驰而去的骑兵所卷起的滚滚灰尘……

它没有看到刀剑,也没有看到盔甲,但却似乎听到了暗处那刀剑和盔甲发出的声响。那声响清晰着、冰冷着,也坚硬着。

骑在枣红马上的人,是长安城里老百姓议论最多的皇子,是有着“天策上将”之称的秦王李世民。

枣红马上的他,一脸严峻,一会儿端坐马上,目视前方,一会儿又让身体紧伏马背,警惕四方,不管动作怎么变,不变的是他奔向的方向——玄武门。

这群从秦王府疾驰而出的飞骑,裹挟着浓浓的杀机向玄武门方向,向那皇城禁军的屯驻地,向那李唐政权的政治命门奔去。

英气逼人神色冷峻的李世民后面,紧紧跟着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而在这几位武将后面,又是秦王府的八百精锐兵马。

马蹄疾疾,卷起的浓浓烟尘让长安城也变得朦胧起来。

到了玄武门门口,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等人勒马停下,飞骑自觉分成两部分,张公谨轻轻一挥手,一百飞骑便自动站成两排,守在玄武门门口。他们的任务是阻止太子和齐王的援军进入玄武门,同时接应高士廉率领的监狱里的囚犯。

玄武门是开着的,禁军将领常何早就等在了那里,想必也是一夜未眠,他的眼睛红红的,但眼神敏锐。

常何没有说话,李世民也没有说话,两个人只是点了点头,常何便与宫门守卫主动让出了一条道,李世民率其他人堂而皇之地进入了玄武门。

进入玄武门后,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互相对视一眼,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在来玄武门的路上,虽然他们知道常何答应归附于他们,但还是有些隐隐的担心,担心他会在关键时刻改变心意,毕竟率近千飞骑(秦王府的八百天策军,以及张亮从洛阳输送的近两百英雄豪杰)进入玄武门是违背禁令的。

如今看来,这一关是过了。

今天这一仗,只有每一关都在他们的计划内,他们才可能有胜算。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等人又在心领神会地一番眼神交流后,纷纷下马。李世民和长孙无忌带着两百人向临湖殿方向走去,他们选择的埋伏地点就是临湖殿;而侯君集呢?则率三百人封锁宫内到玄武门的各个要道;尉迟恭率领其余另一部分人隐在了神龙阁。

原本计划里,尉迟恭是要带这些人去太极宫控制皇上的,可因为皇上清早会去三泓池,他们便改变了计划,先分散埋伏于玄武门内的临湖殿周围——神龙阁,以便配合李世民和长孙无忌擒拿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同时应对意外变故,当然,最后还要去三泓池,逼皇上交出兵权,总之,尉迟恭此次的任务最重。

临湖殿建于隋炀帝时期,从位置上来说,是玄武门内最好的埋伏地,对必须要从此进宫的太子和齐王来说,擒拿最为方便,可若从地形上来看,又是最不适宜埋伏的,因为临湖殿的殿外是片空地,非常开阔,没有遮掩。因此,李世民只好率众兵去了临湖殿的后门处,那里有一片林木,便于隐藏。当然,想要看到从玄武门进来的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也只能透过林木空隙来看了。

等到大家全都埋伏好后,李世民松了进入玄武门后的第二口气。他挨着墙角坐下,仰头看着天空。

“天真蓝呀!水洗一般。看来今天是个好天气,阳光明媚的!”李世民想。

看完蔚蓝的天空,他又去看四周。曾经熟悉的临湖殿,此时在他眼里竟然是那么的陌生:晨光柔和地照在宫里的亭台楼阁上,像是给临湖殿披上了一层薄纱。这里,曾是隋炀帝游玩喝酒的地方,可如今,他却要将它变成一个战场的埋伏点了。

一想到“战场”两个字,李世民的心又是一痛,那痛是钻心的。他的脑海里竟然突然浮现出了幼时太子李建成牵着他的手,去各处游玩的场景。那时候,身体虚弱的他时常需要李建成背。于是,李建成那时候对他来说,就是依靠。李建成那宽而结实的背,就是他的港湾,既安全又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