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嬴政的选择(第6/7页)

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这句话不必翻译,相信各位都看得懂。但我要问各位,如果你是秦始皇,在这一刻听到这样的话,你会有什么想法?

不要急,合上书,好好想想。想清楚了,再把书打开,看看始皇怎么想。

据史书记载,他的反应是:始皇悦。

如今盗匪横行、民不聊生,这算是哪门子的“人人自安乐”?现实已经到了什么地步,难道始皇不知道吗?这样的谎话,他为何会相信?

因为他喜欢,因为他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在这一刻,他完全不管现实如何,他又选择了自欺。越聪明的人越会自欺,明白了吗?始皇的成功,来自他能以理智驾驭情感,但如今的他已经做不到这一点了。

不过殿上还是有人说出了真话,博士淳于越立刻进言,他说殷周两代就是因为实行封建,才能享国长久;如今秦不封子弟为诸侯,一旦出现奸臣、篡臣,何以相救?最后他总结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淳于越为什么这样主张?因为他是博士,熟读古籍,书中记载的都是古圣先王治国的智慧。而始皇的种种做法都与先王背道而驰,所以淳于越觉得危险。到这一刻为止,其实淳于越的话都还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建议、忠心的建议。但读书人就是太多嘴,后面又多一句话:“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你建议就建议,骂人干吗呢?那不是平白多树仇敌吗?这样周青臣为了表现自己是忠臣,他只能跟你殊死咬下去。更何况你一次骂了两个人,周青臣如果是奸臣,那受奸臣谄媚还高兴的秦始皇,不就是昏君了吗?

于是始皇再次召集大臣们来议论,这是第二次讨论封建和郡县之争,但却惹出来一个从来没有想到的事情。

各位要特别注意,淳于越原是齐国人,可是从他的话来看,他是真心地在为秦朝着想,他是真心地希望这个王朝能传之久远。方法对不对是一回事,但态度对不对是另外一回事。这让我们了解,秦朝是真的有可能让天下各国变成一体的,历史其实是给过秦朝机会的。

但淳于越这样的进言,却引来了丞相李斯的严厉反击:

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

“三代之事,何足法也”,这正是秦始皇和李斯的心声,始皇都已经“功盖五帝”了,何必还去学比五帝更低的三代呢?在他们心中,他们的功业早已远超前人,又何必学三代呢?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过去一切腐朽落后的存在都应该淘汰,这岂是书呆子所能了解的?

因此这场起源于封建和郡县之争的会议,接着被李斯导向了另一个可怕的方向:

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焚书之祸”。本来讨论封建之事,情势突然急转而下,我每次读这段都觉得,李斯这个人恐怕早有预谋,要谈这个事情。

李斯认为,今日的学者不想学习秦朝的治道,却老是用古代的道理来非议始皇所为,例如淳于越就是如此。这只会造成老百姓的困惑和混乱,对统治只会有负面的影响。这个天下只能有一个标准、一个意志、一个声音,那就是皇帝陛下的标准、皇帝陛下的意志、皇帝陛下的声音。皇帝说是黑的就是黑的,说是白的就是白的,不需要讲道理,只要好好服从就可以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应该彻底毁灭过去的历史和民间的学术,杀掉任何敢提到古代诗书的人。如果敢用古学非议时政,不只杀掉你,还要把跟你有血缘关系的人统统杀掉。这其实就是李斯在第一次封建与郡县争论时所说的:“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怎样能让“天下无异意”呢?秦朝的办法就是“杀”!宁可错杀一百,绝不放走一个,这就是秦朝的治术。如果各位不信,可以接着看看秦始皇碰到事情是怎样解决的,我坦白告诉各位,就是那一百零一招──“杀”。

将这种方法贯彻到底,最后会是什么结果?

李斯的这个建议有多么可怕,而秦始皇的反应是什么呢?

始皇的反应是:太好了,就这么办!

为什么呢?因为始皇统治到今天,在这一刻他终于明白了,要让天下没有跟他不同的意见,用法令严格控制只是治标,把不同思想的根源彻底铲除才是治本。我坦白跟各位说,始皇真正的理想就是要将过去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彻底灭绝,重新建立一个廉洁、高效、像机械一样,只服从于一个意志,让他能够随心所欲的国家,这就是西汉董仲舒所说的:“其心欲尽灭先王之道,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