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苦难辉煌(第8/17页)

 

虽是铁军,到底也有共产党、国民党之分。共产党人叶挺率铁军一部举行南昌起义,国民党人吴奇伟、李汉魂率铁军另一部镇压南昌起义。铁军四分五裂。随之而来的新军阀混战中,更是九死一生。打剩下的最后一点儿老底由吴奇伟统辖,编成五十九、九十两个师,参加“围剿”与追击红军。

 

增援王家烈时薛岳留了一个心眼。他将欧震的九十师留在贵阳,让完全是黄埔系组成的直辖九十三师唐云山部随吴奇伟北上。

 

林彪给他老部队的礼物是侧面迂回、正面猛追。五十九、九十三这两个师,据说参加第五次“围剿”以来从未败过。这回被红一军团追得全军溃乱,建制崩溃,丧魂落魄。即便逃过江的部队,重武器和伙夫担子行军锅灶也一律丢光。

 

二渡赤水的遵义城一战,吴奇伟的部队起码一半是被林彪追垮的。

 

可惜欧震没有渡江北上,失去了一个与历史邂逅的机会。欧震也是铁军中人。当年随叶挺参加南昌起义,南下在广东汤坑与粤军陈济棠和薛岳激战时,薛岳部已被击败,师部也被包围,关键时刻起义军营长欧震阵前倒戈,使薛岳得喘息之机,遂与赶来增援的邓龙光部向叶挺展开猛烈反攻。

 

南昌起义主力在汤坑战败,欧震也从叶挺部下投到薛岳门下。

 

当欧震拒绝服从吴奇伟的命令率九十师过江时,也许感觉到了从遵义漫山遍野追杀过来的红军部队,就是自己当初背叛了的起义军火种。

 

与薛岳一起长追红军的吴奇伟,自在乌江边上大哭一场后,便再未与共产党的军队打过大仗。解放战争中他任过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但很快借口到南京汤山养病,辞掉了这个职务。

 

蒋介石却一直记得他。尤其在蒋年龄越来越大、心腹将领一个接一个连遭败绩的时候,他越来越回想起对红军围追堵截的那些年代,以及参加围堵的那些将领。1948年1月,国民党政府授予吴奇伟二等云麾勋章。8月,国共即将开展战略决战之机,蒋介石委任吴奇伟为华北“剿总”副总司令。华北“剿总”附近的解放军领导人,多是吴奇伟当年的老对手。蒋介石希望他与傅作义一道,在这个战略区稳住华北的聂荣臻,堵住东北的林彪,为摇摇欲坠的蒋家王朝再做一次顶门柱。

 

吴奇伟却心力交瘁了。当年跟在红军后面走了一两万里尚无可奈何,现在阻止共军的南下更无可能。他北上很短时间,就南返广州,不想再去卖命了。

 

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天险后不到一个月,他便与几个粤籍将领在粤东发表《我们的宣言》,宣布脱离国民党,投向人民。

 

吴奇伟到北京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还受到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设宴欢迎。这位当年率部对红军穷追不舍的国民党将领,1949年10月1日站在北京的观礼台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三、鲁班场,周浑元

 

毛泽东1956年在八大预备会议上讲自己打过的4次败仗,第四次“茅台那次打仗”,即指三渡赤水前的鲁班场战斗。

 

这场战斗的影响远比今人想象的大。战前毛泽东差一点儿丢掉前敌总指挥职务,遵义会议成果几乎成为泡影。四渡赤水后又有林彪写信要求改换指挥。

 

鲁班场是毛泽东的街亭。

 

说鲁班场战斗,必须谈林彪的打鼓新场战斗。

 

谈林彪的打鼓新场战斗,必须谈中革军委于遵义大捷后确定的战略方针。

 

谈中革军委新确立的战略方针,必须看蒋介石的实际部署和设想。

 

真是一个连环套。

 

的确如此。如果你想解开历史之谜,必须解开这些连环。

 

解开它们,你便得到了历史。

 

红军遵义大捷以前,先有蒋军的“土城大捷”。

 

2月2日,蒋介石以国民政府委员长身份,“悬赏购缉共军首领朱德、毛泽东、徐向前、彭德怀、林彪、董振堂、周恩来、张国焘”。蒋介石自己也记不清他是多少次悬赏捉拿这些人了。他对这些人的头颅兴趣极大,但对这些人头颅中所想,却几乎一无所知。

 

也不是一点儿不知道。红军二渡赤水的当天2月18日,薛岳就从滇军得报:红军放弃入滇计划折向黔北。两天之后,投降的红一军团二师供给部出纳员何彬说,红一军团正在向东急进,其余各军团也在后跟进。作战要求是打倒王家烈,消灭周浑元。

 

薛岳连忙调动军队,重新部署,却为时已晚。

 

但薛岳还是及时地搞到了毛泽东上台的消息。

 

一渡赤水前,三军团向土城前进途中宿营时,担任掩护的五师突遭黔敌袭击,部队颇有损失,五师十四团政委田丰被俘。敌人从他那里得到了遵义会议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