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2章 启新(十七)(第2/3页)

因此出于各自立场和利益取向,而引发勾心斗角的侵轧内耗,以及结党营私的争权夺利,也在东海分社的内部时不时上演着一幕幕。唯一可以制约和威慑他们的野心和贪欲的,也唯有来自朝廷幕府的监管和强制力。

但是这些盘个错节的家族背后,又何尝没有在野或是当权朝堂诸公的身影和手笔呢。因此,这只能是一个长期对抗博弈又斗争妥协的漫漫过程,直到这个暮气深沉的庞大体系再也维持不下去,轰然倒下土崩瓦解的那一天为止。

对新洲和大小澳的开拓和经营,是东海分社为数不多持续盈利的亮点;但是对弈大多数成员来说,这些地方实在太远了,远的让他们既是兴趣乏乏,也缺少具体的概念和直观感受了。

相比这些往返一次至少一个多月到好几个月的偏远荒僻之洲,还是人口众多和土地辽阔,产出众多,却又纷乱不休的本土大陆,才是他们一以贯之最熟悉也最是理想的获利之地。

至少在东海分社的上层,已经不复当初的积极开拓和勇于进取的冒险精神了,他们更在意和趋于保守的在畿内坐地食利,或是将财富投到债市里操持沉浮跌涨;或是低入高出的放贷给那些商家,然后伺机拿走他们世世代代苦心经营的一切;或是靠联手垄断和把持某个领域的高端,坐而收割下游产业的利益;而不愿意将更多的金钱和精力,用在开拓更多除了金银矿冶以外的矿山、工场、种植园等实业和土地投资之上。

就算是扶持和投资中小商家的贷记项目,也已经名存实亡的变成许多初出茅庐的权贵子弟,初次试做练手的讨好玩具和专属福利,而不是放水养鱼培育和促进市场的利好之策了。

他们所沿袭和把持下来的巨大惯性和偏差,已经足以让东海社的前身许多宗旨和初衷,早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

但是这一次显然被新崛起的淮东镇给挡在了面前;让他们既没法像过往一般的垄断和把持北方的海陆利益,也没有能够再籍着打击敌国的名义,大规模的组织船团北上,入寇抄略沿海内地,坐那一本万利的长短期买卖。

事实上,同样在北伐失利的大势冲击下,因为牵涉过深的东海分社亦是损失惨重,而不得不花了好些时间才梳理完内部问题之后,这才发现一个更加尴尬的现实。

他们好不容易推动和联动局势,假以北朝之手摧毁了原本既有对抗和竞争,又有所默契和合作而尾大不掉自立在外的登州镇后;在原地取而代之的是实力和地盘更加强大,也更不好交涉却继承了部分登州镇人口和财富的淮东镇,因此,东海分社所面对的局面并没有改善,反而愈加恶化了。

这才有人铤而走险,乃至利令智昏的作出一系列的事端来……

但不管怎么说,国朝既然已经有所决定了,他们这些东海分社的人就必须有所作为和表态了。

……

我在淮东巡游过程还在继续着,努力消除少了一个正式军序之后的后遗症和连带影响。

目前正在筹划新一轮扩军需要,主要是采取某种曲线迂回的掩人耳目手段,在表面主战部队编制基本不动的情况下,对属于二线地方资序的青州守捉军再度扩编;从原本的防戍十五营,水军八营,变成左右厢各十营,外加水军八营,以补足前军被划拨走的战力空缺,与主战营达成一比一的基本配置。

赵隆还是正任的守捉使,而团练使罗骠骑兼右厢兵马都监,猎奇营第一正将赵良嗣兼任左厢兵马都监,莱州水营镇将刘琦为水营兼海兵都监;而管领地方守备团的职责,则由转任团练副使段宏接手起来。

虽然有三十多县的守备团和半脱产的建生军,作为新一轮后备兵役的来源,剩下百万人口中也至少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适龄青年,在不影响现有基本生产活动的情况,还能再抽调出七八万人来;但是充斥了大量新兵之后,无论是淮东前线,还是后方待机部队的战斗力,不可避免会有所下滑。

毕竟被划拨出去的前军部再怎么挑挑拣拣的,可也是六千名达到训练有素的基本要求,而半数有过实战经验,且行头装备基本齐全的在役兵员,也算是借他人之手,对于我淮东军事配备和具体编制的一种变相展示,当然关键之处还是有所保留的。

比如队一级的掷弹兵,比如营团配属的炮队和猎兵,以及淮东特有的猎骑兵和新近组建的安东猎骑兵;配备特殊器械和爆破火药的工程兵,携带移动营帐、伙房、救护站,修械所;兼带掩体和防阵的重装车队……诸如此类的特殊编制和技术兵种,显然都不在其列。

但是依靠前军现有的基础,在野战中完成淮东一贯擅长的排队枪毙和刺刀线列冲锋的阵地战,却是毫无问题和难度。就看国朝是如何运用这只纯火器化的部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