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归亡(十七)(第2/3页)

剩下来的都是生存意志和经验都还不错,再加上一点战场运气的兵员。因此仅仅是再编起来并不算什么难事。

而在残余帅司机构里留守的那位判官,也很有被作为弃子的自觉,知趣的没有给我的行事增添任何麻烦。

只是当我偶然在部署面前商量,如何合理绕过这些留守行司行事的时候,作为旁听的赞画之一,前学弟苏长生一句无意的话,却突然如梦初醒的提点了我们。

“请问,为何要绕过这些留守行司人员呢。”

正所谓当局者迷,我把帅司当作某种外在擎制,而敬而远之的太久了。都忘记了。

为什么就不能继续利用行司的名义呢,哪怕是残缺不全的前沿军行司,也是名正言顺的行司。更何况眼下在其中留守的,只有一群被大人物们抛弃了之后,根本心怀怨怼的倒霉蛋,同样有着足够的现实需要和安全保证。

于是,在我请那位一贯作为摆设的随军曾宣慰,上门拜访了一趟,又给出了足够的交换条件和保证之后。

这位权留守行司的判官,就带着行司剩余的人员和文书,堂而皇之的入驻我的行帐之中,也算是对外某种程度上的背书,也是对内的间接表态。

哪怕是权行司的留守人员也有相应的职能,也是有资格以令制的形式,发布相应级别的文书和通告的。

至少是在南撤的帅司,宣布重新恢复行驶职能,或是被正式撤销之前,我还是可以继续借用这个名义扯虎皮做大旗,于公于私最大限度的谋取好处和便利。

这却是打下徐州之后,又一个意外偶的好处。

……

滔滔奔流的长江边上。

江宁行在的天安大殿,已经是人人忧色匆匆,大气不敢乱出的模样,这些日子一个坏消息接着一个,都让人有些麻木不仁的,各种寡言少语了。

直道一个飞马急传的通报声,才重新打破这个令人窒息的氛围。

“禀告君上……江北来报……”

“东南军行司的各位使君,已经抵达扬州了,正在江都等候觐见……”

这个消息,让大殿之下听候的臣子和官员们,再次轰的哗然起来,却也是各种议论纷纷的,连负责秩序的殿中御史,一时之间都弹压不下去。

而在事实上,这些帅臣自徐州突围后,就一路脚步不停的向南逃奔,因此仅仅用了四天时间,就穿过了两淮的千里之地,而直奔到了长江边上。为江水所阻后,这才重新停了下来。

只是,作为成功千里大转进的代价,当初一同出奔突围的那些将士,在掩护渡河时已经折损过半,这一路全力护着帅臣们逃奔下来,各种掉队和走散又减员了好些。

因此最终能够随他们抵达长江边上的,已经是十停不足两三停了,而且是人人徒手轻装,蓬头垢面的狼狈模样。

尽管如此,这些军中首脑似乎被北地的噩耗和危局所经,哪怕已经望着滔滔江水,还是觉得不安心,很快就找了由头请求觐见。

“这群杀才,还有脸面逃还回来……”

监国怒气满满的喝声道。

“国朝在都畿道,在河南、淮北。淮南的将士呢……”

“难道……都被他们给丢了在身后不管不顾了么?”

却已经没有人敢回答和应声。

“谁能告诉我,北边的情形究竟是如何模样……”

“君上息怒,下臣以为……”

一名脸皮皱巴巴的老臣,开声缓颊道。

“还是循中路故例……”

“将军前相干人等招过来,当庭询问具体情由为上……”

相比东路的混乱,中路军的情形要好上一些,他们在都统制王端臣的带领下,一路退出太谷关后,就在襄州一带重新站稳脚跟,试图收拾残局,但是因为失陷了殿前军的责任实在太过重大,以至于必须有足够分量的人出来担待。

因此,在其他人都战死或是失踪的情形下,王端臣也只能以被夺职的白身,继续留任效赎军前,以待后方的进一步处分。

“京口急报……”

一个通传的声音,再次打破这个压抑的气氛。

“正在扬州的三位使君,已经带着随扈登船往江宁过来了……”

“什么……”

监国有些惊讶的喊出声来。

却是与此同时,这几位帅臣只想着尽快回到相对安全的长江南岸的先,因此强行征用了渡江的运输船只,也顾不上舒适平稳与否,已经先行一步跟着信使一起度过来了。

“京口十万火急再报……”

又一个通传声喊道。

事实上更坏的事情已经在发生了,由于这些帅臣相互推诿着,并没有交代安排好后续管领的人员,就征船出走。

而那些幸存的高级将领也有样学样的,带亲兵抢了船只纷纷度过江来。

于是,这些饥肠辘辘又身无余物的幸存士兵,一时间衣食住行皆无处安置,又找不到可以做决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