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江宁(上)(第2/3页)

……

建业故城,南朝历代大名鼎鼎的石头城,依旧雄踞江畔。

王谢家所世代营造的,金堂玉马钟鸣鼎食华盖如云的乌衣巷,已经埋没在荒草中不可考证去想了。

被隋军夷平的陈朝故宫的旧址上,也已经鸡犬相闻的生聚了无数代人,足够让世事时移沧海桑田了。

名为韩良臣的男子暂且告别了同伴后,直接在一个曲巷幽深的水岸渡头上登岸,然后自有人在林荫中牵来坐骑,却被他拒绝了,徒步且行。

穿过连片的庄墅和馆阁,以及若许疑似宫苑的旧址,最后他走进一家满是曲节老梅树构成的园林中。

那些身体雄健,站在树后阴影中的护卫,则对他到来恍若未闻,仍由他径直走到一个正在江畔垂钓的蓑衣人身边,带着腥味鱼篓里,已经堆了几条花白的小鱼。

“军上……”

韩良臣顿步,恭恭敬敬的喊了声。

“世忠,你可算回来了……”

那人背对着韩良臣慢慢站了起来,趟了满脚的泥水,就像是个江上讨食寻常老渔夫一般,曼声招呼道。

“路上还算顺利么……”

直到他粗粗披上一件棉袍,气度和城府才为之一变,略带上位者的威严和凌迫。

“尚且还好,只是假借了个身份,多费了些时日而已……”

韩良臣也放下了某种拘谨,轻声回答道。

“不过在这路上,还算不无所获……”

“是么……”

“起码,我遇到一个妙人……”

“什么妙人……”

“笑话说的极好的妙人……”

“哦……”

“此君眼界和见历也不错,若是聘在府中,做个门人清客,也是不错的养望人物……”

半晌之后,听完转述的几个笑话,他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难道……你觉得他只是个笑话说得极好的……”

“卑下愚钝……”

韩良臣低身请教道。

“这些笑话中,所含的蕴意和事物,可不是斗升小民所意会的啊……”

“其中牵涉到官场旧例,军衙典故,乃至嫡庶尊长之别……甚至还有治军和政略之道……”

“能够将其深入浅出的编为笑谈,这可不是寻常眼界和阅历的人可及的。”

“就算是对个中情形的熟悉,也端是个人才,或是有不错的出身背景……”

“又何须投奔报丧他人呢……”

“若有机缘,还是好好结纳一番吧……”

他补充道。

“然后觅机引荐给我吧……”

“诺……”

韩良臣正色道,随即找来旁人吩咐道。

细丝绵绵的春雨中,我打着新买来还散发着某种竹子清香的碧油伞,牵着正太打扮的抱头蹲,行走在青石光鉴水滑的小道上吗,各种文思感绪像是绵绵雨丝,在心头娟娟流过。

我正在欣赏另一个时空的南京,或者说建业故城,六朝金粉的余泽,已经随着隋文帝毁城夷平的号令,以及隋唐两朝,刻意打压和抑并所谓东南王气的所在,而不复可寻了。

现今的建邺城,乃是作为润州属下的一个大县,由刺史独孤思贞重新修筑的,因此昔日刻意模仿洛阳,连山跨江,水陆十二门格局的宏伟城市,剩下的只有一圈并不算高的土石城墙,围拢起来的中等城邑。

鸡笼山、覆舟山下的一片高河漫滩之上,是散布在秦淮河南岸的横塘到长干里一带的大小城坊,被城墙围成一个不规则的倒梯形。

其中位于梯形小头的横塘,主要是大小市和豪门富商官吏居所,所构成的繁华商贸区和高级住宅区,长干里一带山岗间的平地则为官人平民杂居之所。

城内多湖泊河流。青溪、潮沟、运渎互相连接,北通玄武湖,南注淮水,组成了建业城的水道网。当地居民多数依水而居,从事与商业或是手工业相关的各种营生,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隶于江淮租庸调使名下的东南织染局,和司农寺辖下的江宁铸印场。

五路官军定淮扬之后,随着扬州的荒败和毁弃,相当部分产能随着工匠和技艺一起,也从江南转移流动到了江宁的所在,发展出另一种光景,打着江宁印记的器造和织物,至今还是海藩,乃至外域诸侯下辖流通的珍贵工艺品。

景阳楼的旧址,陈后主与张丽华共赏琼花盛开的光景,已经不复存在了,栖霞山千佛崖和鸡鸣寺香火,却依旧鼎盛淼淼。

根据伯符的推荐,我们暂住在始建于三国东吴赤乌二年的保圣寺,昔日南朝第一丛林已然荒败的厉害,只有少数僧人在维持着有限的香火,对于暂时落脚的我们,倒是欣然欢迎。

前朝诗人杜牧的名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盛况,已经是过眼云烟了,因为正逢乱世,自梁武帝萧衍以来,那些遍布城内外,号称满地尽是珈蓝所的寺观,被拆毁的七七八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