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假父到底想要攻击谁?(第3/5页)

如果说,嫪毐之乱的主要矛盾是华阳太后与帝太后之间的政争的话,嫪毐之乱还有一个次要的矛盾,就是嫪毐与吕不韦之间的政争。成蟜之乱后,嫪毐封侯建国,他在政坛上的急速崛起,除了招来以华阳太后为首的楚系外戚的警戒外,更引起了与另一位人物——相国吕不韦之间的矛盾。吕不韦是帝太后的旧情人,介绍嫪毐与帝太后的牵线人,他们都是从赵国来到秦国的,大体上都可以归属于以帝太后为首的赵系外戚集团。不过,当嫪毐得到帝太后的宠爱以后,吕不韦与帝太后的关系逐渐疏远,当嫪毐封侯建国红极一时以后,在政治上就成了吕不韦的对头,二人之间出现了激烈的政争。

关于嫪毐与吕不韦之间的政争,《战国策·魏策》有明确的记载。当时,秦国进攻魏国,有人劝告魏王说:

秦自四境之内,执法以下,至于长挽者,故毕曰:“与嫪氏乎?与吕氏乎?”虽至于门闾之下,廊庙之上,犹之如是也。今王割地以赂秦,以为嫪毐功,卑体以尊秦,以因嫪毐。王以国赞嫪氏,以嫪毐胜矣。王以国赞嫪氏,太后之德王也,深于骨髓,王之交最为天下上矣。……今由嫪氏善秦,而交为天下上,天下孰不弃吕氏而从嫪氏?天下必舍吕氏而从嫪氏,则王之怨必报矣。

这段记载说,当今秦国国内,从政府到民间,从官员到百姓,大体分成两派,或者站在嫪毐一方,或者站在吕不韦一方。如果魏国依附嫪毐一边,割地送给秦国,屈身尊礼秦国,这些都通过嫪毐上达,作为嫪毐的功劳,嫪毐就胜过吕不韦了。如此一来,帝太后必定深深地感谢魏国,魏国与秦国的关系就会在各国之上了。如此一来,天下也必定舍弃吕不韦而跟从嫪毐了。

这件事情,发生在秦王政八年,正是嫪毐封侯建国红极一时的时候。这段对话,不但清楚反映出嫪毐与吕不韦的激烈政争,而且,在两人的政争中,帝太后已经忘记吕不韦,完全站在嫪毐一边了。所以说,嫪毐暴露帝太后隐私的事件,予吕不韦以打击嫪毐的口实。吕不韦的态度,嫪毐是清楚的。他发动政变,吕不韦当然是他的打击对象。

4. 动乱的余波

嫪毐之乱,以嫪毐兵败逃脱告终。逃脱的嫪毐,被悬赏捉拿以后,处以车裂,就是车马分尸的酷刑,他的宗族也被诛灭。参与叛乱的二十多位高官,都被枭首示众。依附嫪毐的家臣,很多被判刑,而被流放到四川的,数量就多达四千多家。

嫪毐是帝太后的面首,帝太后家务政务的贴心代理人。帝太后是嫪毐的后台,嫪毐之乱的幕后人物。嫪毐之乱失败后,帝太后被驱逐出咸阳,迁徙到雍城棫阳宫(今陕西凤翔南)软禁,她与嫪毐所生的两个儿子,也就是嬴政的两位异父弟弟,都被处死。从此以后,以帝太后为首的赵系外戚集团瓦解,帝太后也基本上丧失了对于秦国政权和秦王嬴政的影响力。在事后的一连串追究中,相国吕不韦与帝太后的旧情,他推荐嫪毐入宫的种种秘事都被牵连出来,他也成了被审查的对象。秦王政十年十月,吕不韦被免去相国职务,驱逐出京,回到自己的封地河南(今河南洛阳)。

第二年,吕不韦受到更为严厉的追究和处罚,秦王嬴政亲自下书给吕不韦说:“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看来,吕不韦被罢免以后,秦王嬴政仍然怒气难消。他质问吕不韦说:“你对秦有什么功劳,秦国赐予你封地河南,享受十万户的待遇。你和秦有什么亲属关系,竟然被称为仲父。现在,命令你全家迁徙到蜀地去居住。”吕不韦接到这封信以后,唯恐还有更为严厉的处罚到来,于是饮鸩自尽,终年五十七岁(前292—前236年)。那些跟随吕不韦的家臣和宾客们,也受到严厉的处罚。

不过,就在吕不韦免相的同一年,嬴政与母亲的关系却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怒气冲天的嬴政听了一位叫作茅焦的齐国人的劝告,陡然回心转意,亲自到雍城去见母亲,将她接回咸阳,重新居住于甘泉宫。《史记·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记载这件事情的:

齐人茅焦说秦王曰:“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秦王乃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

这段记载,作为文学故事来读的话,可以理解为作者在情节推进中制造的戏剧性转折,是一波三折的起伏式叙事手法。这段记载,作为历史来读的话,则很有些不可思议,使人怀疑这段纪事的真伪和可靠性。作为历史侦探,我们自然要问,这位齐国人茅焦究竟是什么人,他为什么会在嫪毐之乱后出现在秦王嬴政身边?茅焦劝谏嬴政说:“秦国志在天下,而今大王有了迁徙母后的名声,恐怕诸侯各国听说后,由此纷纷背离秦国。”他讲的不过是母子之间应当和睦相处的简单道理,怎么会扯到诸侯各国背叛秦国的外交大事上去?嬴政听了这几句话之后,又怎么会怒气全消,幡然醒悟,立刻前往雍城迎回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