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第4/8页)

这一句说得文绉绉的话,补救了刚才的冒犯,果然中了官家之意。当下他称赞道:“卿倘非知书,安能出使专对?”

言下也含有他知人善任的意思。选帅不当,造成两次伐辽战争的失败,他身为天子,固然不得辞其咎,选择使人却十分妥当,所以能够完成任务。

这次召对并无论功行赏的性质,何况马扩又以言语得罪了官家。但是出乎意料,偏偏在当天晚上,奉到御笔,马扩特除武翼大夫、忠州刺史并阁门宣赞舍人。

武翼大夫是官阶,忠州刺史是虚衔,所谓“遥郡横行”,只是给了武官这个身份,并非真正派他到四川忠州去当地方官。阁门宣赞舍人是官家接见官员时,专司接引的武官。还是马扩第一次使金时,朝廷就借了这个官职给他,可算是久借不还了,这次才得到真除。

大军凯归后,使人们又奉诏陛见一次,这时谈判结束,真正轮到对他们进行论功行赏的时候了。马扩又转一阶,升为武功大夫、和州防御使,这已经是中等以上的武官。

马扩从最起码的承节郎起家,跟随父亲航海到金朝去参加“海上之盟”的外交活动,前后数年之间,升到现职,在当时朝廷里,已是一个出名的干员了。在这段时期中,他做的工作是好是坏,对历史有功有罪,对人民有利还是不利,这很难用一句话来评定。但他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才能,虽然受到一些人的妒忌、抹杀以至恶毒的中伤,却仍为大部分人,特别为当时几个朝代的最高统治者所欣赏。

马扩是在他的时代中见到过各朝皇帝最多的一个人。这些皇帝代表着各自的利益,这种利益有时是共同的,有时互有矛盾,有时更是截然相反,水火不容。联金灭辽,在一段时期内,宋、金的利益一致,对于辽却是莫大的灾祸了。在共同的利益中又有尖锐的矛盾,谈判赎回燕京城的艰苦过程,就说明有着共同利益的宋、金两朝发展到这个阶段时,矛盾已突出到主要地位。但是奇怪的是,这三个利害关系相互不同,甚至绝对矛盾的朝代的最高统治者对于马扩个人的才能都是一致推许,欣赏备至。在辽,他受到萧皇后和后来成为西辽国王的耶律大石的赞赏。在金朝,他受到完颜阿骨打的称扬,比较起来,本朝的道君皇帝是最后赏识他的才能的皇帝,主要还是依靠敌国、邻国的统治者对他的揄扬,才开始对他注意起来,不过到底也把他升官晋禄了。

受到各个朝代的最高统治者的赏识和揄扬,这只能说明马扩的思想意识还没有离开他们的范畴,而他的才能也只能够为他们这个阶级的利益服务。

如果不是后来变动得很大、变化得很快的历史环境——那是一个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的动荡的壮丽的历史环境,影响了他,改造了他,玉成了他,使他的思想意识有所发展,有所突破,甚至与他原来的阶级意识有所决裂,如果不是后来那个历史环境使得他的才能能够对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有所贡献,那么截至此时,马扩即使对他所隶属的这个民族和国家抱有无限热忱,希望做出一番对它们有益的事业,从客观效果来检验,他毕竟不过是封建皇朝中一个干员而已。

以后马扩的官阶基本上停留在这个阶段上下,一度从防御使升为观察使,他的职位也稍有变动,当过短暂的枢密院副都承旨和有名无实的沿江制置使,这些都不足为马扩重。重要的是他的事业有了重大的发展,远远不是那些官职的范围所能限制。他不是像大多数封建官员以他们的职位、名分,而是以他的反侵略、反压迫的光辉事业记录在历史上。因此在我国历史上,他是一位应当受到较高评价的英雄人物。

3

马扩两次回京述职,都曾抽空回家和家人会面。

奇袭燕京城的军事计划,在一年半以前,曾经是他和刘锜的美妙构思。一旦成为事实,不幸又以失败告终,他们谈到这一战役的经过时,感到十分遗憾。他们不但痛恨刘光世的恇怯无能、刘延庆的以私废公,也批评了杨可世在战争中采取的错误措施。

但是要长谈是不可能的。马扩的公务如此忙碌。阿骨打派来的使臣,倘非由他和赵良嗣两个终日接伴,就要在东京城内的大街小巷中乱跑,行径犹如间谍,以至他们两个要轮班回家过一晚的机会也没有捞到。马扩只剩得向家里人请安问好,简单地交换几句话的时间。

五月下旬,大军凯旋,马扩也随同宣抚司一起来到东京享受那一份也有他的罪过在内的“光荣”。凑在那些热闹的庆祝胜利的日子里,百务俱废,这才有了一段钦赐“在家休沐”的时间,让他可以安住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