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以退为进自请废后,媚娘重掌大权(第2/10页)

此番出征皇帝给他派了两个副手,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乃突厥处罗可汗之孙、名将阿史那社尔之子,此人粗率莽撞,但为人还算敦厚,对他言听计从,麻烦出在郭待封身上。

郭待封乃先朝名将郭孝恪之子,又是制举学综古今之人,在高丽之役统领南军名声大噪,晋升左卫将军。他自诩文武全才,又曾随父镇守鄯州,因而不服薛仁贵调遣,从一离开鄯州就吵吵嚷嚷、微词不断。薛仁贵虽是主帅,毕竟第一次独统大军,不愿意与部下闹僵,能忍让的尽量忍让。无奈郭待封自视甚高,仗着才学指摘他的战略,整日孙子吴子、兵法有云什么的;薛仁贵出身卑微,不过是个没钱修祖坟才参军求富贵的农夫,斗大的字不认识一筐,虽有满肚子想法又怎辩得过这位制科中举之人?只能暗憋暗气。至大非川分兵之际,郭待封要求自领一军直捣乌海,薛仁贵终于忍无可忍大发脾气,最后以主帅之威强令其留守营寨。事情虽然过去了,薛仁贵仍不踏实,谁知他离开之后姓郭的又有什么举动?

可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奇袭战已经打到这个地步,唯有努力继续下去了。想至此他咬紧牙关,挥舞皮鞭,越发打马向前……

经长途跋涉,唐军距乌海已近在咫尺,这里因湖泊而得名,附近数十里是一片丰美的草原。随着快马驰骋,在一望无垠的绿茵间出现的是羊群。薛仁贵心下窃喜,还有放牧之人,说明敌人根本没有防备。果不其然,当牧羊人发觉唐军的一刻,惊恐的表情证实了这点,他们抛下羊群死命奔逃。唐军骑兵也不理会,兀自向前驰骋——若在以往遇到此等情形免不了有一场劫掠,毕竟大伙儿儿出来打仗也为养家发财,即便薛仁贵本人征讨铁勒时还曾抢钱抢女人呢。但这次他事先严明军法,抢夺财物者一律斩首,一来奇兵突袭不能耽误战机,二来此地乃吐谷浑旧境,战后还要归拢牧民重立其国,不能与民结怨因小失大。

惊散羊群又行四五里,一座座帐篷和城垒已出现在眼帘。对吐蕃而言此处乃战略要地,但他们的筑城水平实在有限,城邑非常低矮,只是用于驻兵和集贸,以游牧为生的百姓大多居于帐篷。随着唐军的逼近,城外一片骚乱,到处都是惊窜的人和牲畜,胆怯者拉着牲畜、载着妻儿向北逃亡,勇敢者则从帐中取出弓刀,三五成群凭借围栏保卫家园。唐军依旧不与他们纠缠,铁骑从围栏间一掠而过,顶多是放几只箭。

突然呐喊声起,一群士兵从城内涌出,硬向唐军冲来。

薛仁贵等的就是这一刻,当即高举长枪示意攻击。唐军早就排演好战术,奔驰中迅速变阵,前列操枪、后排搭弓,还未接阵先是一轮箭雨,已射得吐蕃军人仰马翻,侥幸未伤的还没反应过来,唐军骑士的长枪又到面前——齐刷刷干掉一排!

交马间薛仁贵抽出长刀,就势一扫,已斩飞一枚敌将首级,随即高喊道:“杀进城!”他已看个分明,出来应战的敌人不多,松松垮垮的,一鼓作气足以拿下城邑。

战势比他想象得还要顺利,只是一个冲锋,吐蕃人便溃不成军,尽被践踏而过,城头虽有敌人放箭、投掷石块,却根本挡不住奔袭的洪流……仅仅半个时辰,唐军已拿下乌海城,俘获吐蕃兵数百,缴获粮食牲畜甚多。

然而薛仁贵却感诧异——这场仗赢得太过顺利了!

固然奇袭战就为了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但吐蕃军也不至于如此不堪吧?就是当初与战斗力远逊于吐蕃的高丽作战,奇袭扶余城也比这艰难得多。唐军进驻大非川的消息应该早就传开了,按理说吐蕃人不至于如此懈怠,况且他们最精良的部队都是身穿犀皮、手持长刀,有的甚至连战马都披甲,而今日交手之敌装备明显不佳,这究竟是何缘故?他赶忙提审俘虏,才知驻守乌海的军队大部分已于数日前开赴大非川与唐军主力对垒。

“哈哈哈……他们出阵反倒省了咱的麻烦。”将校们不禁欢呼,“如今咱们神兵天降陷敌城池、夺敌粮草,不过数日他们必然大乱,到时候两厢夹击,这帮吐蕃人尽是咱们刀下之鬼!”

薛仁贵也笑了,却笑得很勉强,不知为何他总觉心里不太踏实,事情真会如此顺利吗?不管怎样先安排好下步吧。他下令严防戒备,不准骚扰当地牧民,向四周派出探马,又派人快马赶往大非川,联络郭待封、阿史那道真共议破敌之策。

意外果真发生了,当夜便有探马来报,乌海以南出现游弋敌军,大部分是吐谷浑散兵,似乎准备集结起来夺回城邑。薛仁贵不禁蹙眉——唐军此来是为了复立可汗,为何这些吐谷浑人要与自己为敌呢?这些游牧部落的散兵虽然不难对付,纠缠起来却也很麻烦。次日清晨他刚要召集部下商议对策,派往大非川的人突然折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