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示爱美国(第5/8页)
在那些费尽心思挖掘题材的美国媒体界标题党们看来,美龄简直是在“入侵”美国,并“用她的魅力征服了这个国家”。他们像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中那些干瘪的老太婆一样在办公室里围成一圈,不遗余力地赞扬美龄,宣称“蒋夫人每到一处,都能引起轰动”。《新闻周刊》关于她二月在国会发表演讲的报道也引人入胜:“演说效果令人陶醉。身穿黑衣的夫人身材显得格外娇小。她穿着一件长款紧身黑色旗袍,下摆的开衩刚好到膝盖。一头平整的黑发简单地盘在脑后,她佩戴着价值连城的翡翠饰品,修长的手指涂着红色的指甲油,脚上则穿着透明长筒袜和略显轻佻的高跟拖鞋。”
美龄的演讲材料同样异彩纷呈。在正式演讲数周前,其内容就已一点一点地透露给了媒体。关于中美之间的亲密关系,演讲材料中是这样写的:“我们两个伟大国家之间长达160年且从未因误解而受损的传统友谊在整个世界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关于中日交战的问题,她如此说道:
一直存在一种低估我们对手力量的倾向。日本人于1937年全面发动侵华战争时,各国军事专家都觉得中国毫无战胜之希望。但是,当日本人没能像它自己吹嘘的那样让中国臣服在它的脚下时,世界各国在感到的欣慰同时,声称他们高估了日本人的军事实力。尽管如此,在日本人偷袭珍珠港后,贪婪的战火无情地蔓延到了太平洋上……在这种情况下,舆论又倒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不要忘记,在全面侵华战争头4年半的时间里,中国是在没有任何援助的情况下单枪匹马对抗日本人的残暴进攻的。
尽管她的演讲材料像一篇经过“精雕细琢”的散文,美龄在国会发表的演讲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她在白宫的椭圆形办公室里与华盛顿媒体界进行了一次更为重要的接触,有172名记者来到现场,准备再次感受她的风采。美龄身穿一身礼服,上面巧妙地别着一枚中国空军的翼形徽章。记者们就一些敏感问题向蒋夫人和总统连连发问:
有报道称中国并没有动用全部的军力,不知此事是否属实?听了这个问题,蒋夫人显得很生气。她回答说,中国有多少弹药,就有多少人在战斗。总统也说过,我们需要更多的弹药。中国已经训练了一些飞行员,但没有足够的飞机和燃油。
中国将从哪里得到这些物资装备呢?蒋夫人谦逊地转身看着富兰克林·罗斯福。这个人曾处理过很多重要的问题,也经历过很多危机,因此她认为可以安心地让他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场的记者们微笑着看着她干净利索地把球踢给了富兰克林·罗斯福。面无惧色的总统捡起球来撒腿就跑,拼命地跑。他回答说,目前把飞机和各种物资运到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但美国还是在尽最大努力做这件事。总统接着说,如果他是中国政府官员的话,肯定会问:什么时候再多给点儿,为什么不多给我们点儿?但作为美国政府中的一员,他不得不如此回答:上帝能让我们多快我们就多快吧。说完这番话后,总统满意地向后靠到了椅子上。
下一个问题是问蒋夫人的:针对如何加快美国对华援助步伐的问题,她有什么建议。美龄目不斜视地从座位上站起来,然后转身看着总统,说道:“他刚才已经说过了,上帝能让我们多快我们就多快。”不过她还记得有这么一句话:自助者天助之。
一位专栏作家被这场表演弄得有点应接不暇,他说道:“某一天他们也许会让海伦·海丝来扮演她的角色,不过她绝对不会比蒋夫人演得好。”1943年3月1日,美龄再次光荣地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
但是,在白宫的生活并非都是一帆风顺。把美龄像女儿一样看待的埃莉诺·罗斯福对她失去了好感。白宫的工作人员一致认为她是罗斯福总统当政以来最难伺候的客人。1943年2月,白宫大管家往财政部部长小摩根索的办公室打了一个电话。美龄获悉一批英国薄荷香型香烟刚刚抵达纽约,她希望财政部部长下令海关收税员立即放行这批香烟。小摩根索的手下发现这批香烟还在船上没卸下来,但白宫那边一个劲儿地打电话催。盛怒之下,小摩根索的办公室派财政部的一个办事员去把货提出来,用飞机直接运到了华盛顿。
经历此事之后,再听到小摩根索跟其下属说的这番话就不会感到奇怪了:“总统简直快疯了……准备把她撵出这个国家。”
尽管非常恼怒,但罗斯福不得不维护美龄在公众面前的声誉,因为这影响到他的对华政策。还有很多宏大的活动计划在等待着蒋夫人,策划这些活动的便是“舞台艺术大师”亨利·卢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