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埋下祸根(第3/9页)
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是温和的知识分子陈独秀。陈独秀当时担任北京大学(即毛泽东曾工作过的那座图书馆所在的学校)文学院院长。在北大任教的两年间,陈独秀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先锋队的领袖人物。他通过一份名为《每周评论》的杂志传播革命“左”翼的最新思想。为了尽可能争取更多的读者,其中的文章都是用白话文写就。“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后,他到处分发宣传册,谴责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为此被捕入狱三个月,惨遭酷刑的折磨。获释后,陈独秀辞去大学里的职务,去了上海。1919年秋,在他身边聚集了一群年轻的无政府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
俄国的十月革命引起了中国的学生和中产阶级的密切关注,不过二者关注的目的却截然相反。这是一个时代的开始,一种对政治持怀疑态度的紧张情绪弥漫在世界各地:四处散播着对共产主义“阴谋”的恐惧情绪,各种各样的狂热分子掌握了大权,三K党的势力也得到快速发展,犹太人一概被认为是“共产党人”,“劳动者”也变成了一个肮脏的字眼。
在上海,陈独秀和身边的那群手无寸铁的知识分子认定马克思列宁主义非常适合中国当下的国情,下一步工作就是成立中国共产党。毫无疑问,他们是在参加讨论的共产国际代表吴廷康[1]的引导下得出了这一结论。在陈独秀以前的大学同事和学生们的帮助下,全国各地成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小组。在湖南省的省会长沙,学习小组的组织者是年轻的毛泽东。
1921年7月中旬,正是上海最热的时候,黄浦江上一丝风都没有,整个城市被热浪包围。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有13个人偷偷地聚集在博爱女子中学一间密不透风的教室里。这所学校位于望志路一所粉色砖结构别墅内。由于暑期放假,学校的大门已被锁上。这些人是来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毛泽东便是其中之一。不过,他们当中一个农民或工人都没有。在将近两周的时间里,代表们讨论了如何制定党纲的问题。共产国际派来的两位俄国特使听着这些中国人那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发言,变得越来越不耐烦。
后来,有人发现学校的黑漆大门外出现了一个可疑的陌生人,只得匆匆休会。这次不期而至的来访引起了代表们足够的警惕,他们便把会议地点转移到了城外不远的一处旅游胜地——南湖。代表们登上一条画舫之后,继续开会。他们一边钓鱼、吃饭,一边讨论着党纲和决议。在这次“漂在水面上”的代表大会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了。
这是一个微弱的试验性的开端。在莫斯科眼里,当时中国的共产党人不过是一群极易犯错的政治小青年,但他们的这次集会还是引起了监视他们的上海黑帮的警惕。
如果这些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者们知道后来会遇到什么事情的话,当时就会对望志路那栋粉红别墅外看到的那个可疑人物产生更高的警惕。那个探子不仅为法国安全部门服务,还为黄金荣统领下的另一个组织——青帮提供情报。青帮是新成立的一个黑帮组织,并在很短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中国最激进的一支反共力量,它的首领名叫杜月笙。
杜月笙是个与众不同的人物,一个十足的黑帮谋士。1888年,他出生在上海黄浦江对岸浦东区高桥村的一个贫苦家庭。高桥是个破烂不堪的村庄,属于中国最肮脏的贫民区。杜月笙父母早亡,从小住在娘舅家里,经常遭到舅舅的毒打。十几岁时,身体健壮的杜月笙便已是嗜血成性。他肩膀狭窄,双臂奇长,满口大黄板牙,一双骨碌碌乱转的老鼠眼。他决定在上海沿江两岸经营鸦片生意。为了谋生,最初他给一个水果商贩帮忙,在法租界的码头卖梨,有时候也帮码头上的流氓阿飞做些杀人放火的事情。
杜月笙最突出的外貌特征是他那颗硕大的光头和一对儿如同木耳一般竖起来的大耳朵。他的面部疙疙瘩瘩,很不平整,就像一个装满土豆的麻袋——这都是孩提时期挨打留下的伤疤。他的双唇总是绷得很紧,盖住前凸的牙齿,看上去好像是在假笑一般。他的左眼总是不停地眨动,给人一种好色的感觉。他的长衫上总是沾着汤渍。他很适应江边的环境,这里四处都是晃来晃去的坏蛋和拉皮条的地痞流氓,这些人都是闻名上海滩的洪帮中的下层成员。杜月笙跟他们臭味相投,不到15岁便加入了黑帮。
与他关系最亲密的那些朋友都是大老板黄金荣的手下。杜月笙借此得以进入黄金荣戒备森严的宅邸,经常到厨房里帮忙打下手,最终认识了黄大老板非常宠爱的一位小妾。通过她,杜月笙得以觐见黄大老板。黄金荣觉得这家伙脑瓜灵活,是个可造之才,便安排杜月笙为他办事。杜月笙办起事来极为卖力,又肯动脑筋。由于他处事平易近人,为人又慷慨大方,总是真心实意地帮助别人,所以到处都有他的朋友。如果遇到哪个街头小贩因欠当铺老板的钱而引起纠纷,他一定会上前帮助那个小贩,吓唬那个老板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