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神秘离世(第3/11页)

大失所望的孙文又来到了巴黎,在这里,他见到了法国总统克列孟梭,但结果仍是一无所获。两手空空的孙文从马赛登船,返回国内。

一次次的失败使孙文不再受到其主要政敌的重视,不过这并没有影响他在公众面前树立起的革命者形象,追随他的人们相信是他加快了清政府的垮台。1911年12月25日,孙文抵达上海后,同盟会中那些忠诚的帮会成员,包括查理和霭龄,都像迎接英雄一样欢庆他的归来。孙文直接去了查理家中,与助手们磋商相关事务。在华南大部分地区,革命已成既定事实,不过北方地区的形势还不明朗。包括火药桶武汉在内的光复地区的代表们已经来到了明朝故都南京,这里将成为共和国的新首都。把首都从北京迁至此地意在表明新政府与明朝之间的某种关联:既偿还了明朝的血债,又拔掉了清朝的尖牙。聚集在南京的代表们迫切地想选出一位共和国总统,但到目前为止,对任何一位候选领导人都没有形成压倒性的一致意见。他们正在寻找一位双方都能认可的人物。

孙文在霭龄和查理的陪同下来到南京,再次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并获得全部选票,被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文就职后不久,查理给庆龄寄去了一面首批制作的中华民国五色旗。她的室友后来回忆说,看到庆龄拉过一把椅子放在墙根,然后站上去,一把扯下原来挂在上面的大清国龙旗,把新旗挂了上去。

“打倒龙旗!”她高声喊道,“高举民国国旗!”(国旗上的红、黄、蓝、白、黑这5道横条分别代表汉、满、蒙、回、藏5个民族。)

获悉清政府倒台的消息后,庆龄兴奋不已。她比以往更加关注围绕这些巨变所发生的各种情况,以及促成这些变化的那些人。威斯里安女子学院的一份学生杂志上刊登了她的一篇题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的文章,由于这篇文章体现了她后来的许多坚定的信仰,因此有必要在此探讨一下其中的部分内容:

众多教育家和政治家们一致认为,中国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之一,甚至可以说是自滑铁卢战役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之一。这是一项非凡的成就,它意味着四万万人民大众从存在了4 000多年的君主专制的奴役下解放了出来。在君主专制的统治下,“生命、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都化为泡影。这场革命还标志着一个王朝的覆灭,在这个自私自利的王朝的残酷压榨下,中国从曾经的繁荣富强沦落为现如今的贫穷落后。清政府的倒台,意味着世界上最野蛮的制度和道德沦丧的旧体制已经废除。

就在5个月前,我们做梦也想不到共和国会建立起来。对一些人来说,就连先成立一个立宪政府的想法都让他们颇为怀疑。但是,上至政治家,下至黎民百姓,每一个具有爱国精神的中国人都具有反清意识。所有的苦难,如饥荒、水灾和生活水平的不断下降等等问题,归根结底都源于清政府及各级贪官污吏的残暴统治。这次宏大革命的起因正是阶级压迫,表面看来,革命造成了动荡,实际上对中国人来说是一大幸事。我们已经目睹了改革的到来,而在暴君的统治下,这是永远不可能发生的。我们从报纸上看到,中国正兴起剪辫子运动,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去除了这个累赘——也是全体中国人的耻辱……还有不计其数的改革正在推进之中……

这场革命在中国建立了自由和平等。为了这两个不可或缺的权利,多少人英勇地付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但中国还没有实现博爱,这是全人类尚未实现的理想,如果没有人类之间的友爱,互相之间不能如同兄弟般相待,那么自由就没有安全的基础,真正的平等也只能是一个梦想。

从梅肯《电讯报》的报道中,庆龄看到,孙文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的第一次正式活动,就是率众带着祭品前往明朝皇帝的陵墓进行拜祭。此举意在表明,他最终实现了在三合会歃血为盟时的誓言:反清复明。

但是,一个月后,他辞职了。

虽然孙文在南京挂着临时大总统的头衔,实权仍然掌握在北京的实力派袁世凯手中。袁世凯擅长宫廷权术,又是操纵刺杀活动的老手,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牢牢掌握着中国的命运。袁世凯坐镇被外国政府视为权力中心的北京城,背后有英国政府的支持,手下的北洋军控制着华北地区,没有他的合作,民国政府不过是一个空壳。小皇帝溥仪仍然在位,充当他的傀儡,也算是清政府留下的一件遗物。面对四分五裂的中国,共和派无法代表全国人民说话。为了让人们彻底认识到这一点,袁世凯的手下在其控制的北方各省制造了一系列流血事件,然后在一边袖手旁观。没有袁世凯的北洋军及巡捕的合作,孙文无法平息这些骚乱。他们故意让他显出无能为力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