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投身革命(第6/8页)
致公堂是当时美国最强大的三合会。它源于广东省,最初的成员大都是走私犯、海盗和沿海商贩。致公堂在19世纪50年代的太平天国起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许多成员逃到美国,并在那里建立了分会。除此之外,美国还有数个其他的三合会组织。安良堂以纽约城为中心,其势力最远达到位于美国西部丹佛市的唐人街。秉公堂活动在西部沿海一带,控制着温哥华和旧金山。协胜堂在旧金山和纽约的势力也很大,英端堂则控制着美国西南部地区。此外,规模较小的合胜堂和萃胜堂在洛杉矶的势力较大。现在,通过他在致公堂的地位,孙文可以同任何组织取得联系。
然而,孙文在旧金山却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他到照相馆里照了一张照片,其中一张落到了清政府密探手里,然后被送回了北京。孙文的“新形象”很快就传遍了世界各地的中国公使馆。
孙文的第一次美国之旅几乎没筹到什么资金,新加入的成员也很少。由于在中国发动革命可能会给华盛顿带来麻烦,没人愿意出钱资助孙文,他在美国的生活可谓举步维艰。
孙文乘船前往英格兰去拜访他的朋友康德黎博士。他刚到英国,就被斯莱特侦探社的便衣给盯上了。这家侦探社受雇于清政府,专门寻找孙文的下落。那个侦探尾随他来到康德黎位于伦敦市覃文省街的住所,然后又看着他住进了离此地不远的葛兰旅店的一间简陋的房间。
巧合的是,清政府驻英公使馆就位于离康德黎博士家不远的波特兰区。孙文每次步行去看望他的老朋友时,都要路过公使馆门口。他很快就变得自负起来,觉得自己的化装非常管用,公使馆里没人能认出他来。即便他进去跟他们聊聊天,然后再离开,他们也不会察觉。
他实在抵抗不住尝试一下的冲动。10月10日,星期六,孙文信步来到公使馆门口,跟一个年轻的中国学生聊了起来。当孙文问他这里有没有广东人时,这位学生请他进了公使馆,把他介绍给一个姓邓的翻译。孙文自称名叫“陈载之”,但眼尖的翻译发现这个陌生人的怀表上刻了一个“孙”字。孙文冷静地跟他谈起了清政府目前的乱局,然后就离开了。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引起了那位翻译的怀疑。
孙文走了之后,那位翻译便向公使馆的上司们做了提醒。上司们都震惊不已,因为就在前几天,孙文刚从斯莱特侦探社的侦探眼皮底下溜走。既然他敢莽撞地一探虎穴,那么很有可能会再来。于是公使馆便安排邓翻译在街头看着,只要孙文一出现,就把他引到公使馆内。另外,他们还在大门里面安排了两个身强力壮的护卫。
第二天,也就是1896年10月11日,孙文离开住所,斯莱特侦探社派来监视他的那位侦探正在打盹,没发现他走了。孙文准备去康德黎家,再次经过波特兰区时,他看到有个中国人在公使馆门口晃悠,那人正是邓翻译。他俩聊天的时候,邓翻译慢慢引着他靠近了公使馆的大门。这时那两个护卫走了出来,挡在孙文身后,然后请他进去,说是已经备好了香辣可口的湖南菜,他们可以边吃边“聊”。说罢他俩便伸出粗硬的大手,一边一个抓住孙文的胳膊,把他给拎了进去,大门随即砰然关上。孙文被推搡着进了楼上的一个房间。为了监禁他,公使馆还特意派人把里面的家具都给搬走了。
当时中国驻伦敦公使馆的公使是龚照瑗,他是清政府派来的代表。不过,公使馆的日常事务都由一位名叫哈利迪·马戛尔尼的英国参赞打理。这位马戛尔尼参赞的先祖是曾于1793年率领第一个英国访华使团来华的乔治·马戛尔尼伯爵。当时中国的乾隆皇帝断然拒绝了英国人的要求,“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因此,“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哈利迪·马戛尔尼爵士曾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当过军医,后来又在印度和中国的英国殖民管理机构里谋得了不错的职位。他的阅历引起了大学士李鸿章的注意,便雇用他代表清政府处理与英国之间的外交事务。他为官苛刻,虽然是英国人,但骨子里的东方人性格比中国人还难以捉摸。
马戛尔尼早就向英国政府提出申请,一旦孙文来到英国,就把他引渡回国。英国政府没有答应他的要求,但这并没改变他要教训一下这个黄皮肤江湖郎中的想法。把孙文逮到公使馆后,他立刻着手联系格林邮船公司,准备租一条船,把这个霉运当头的革命家非法偷运出去,让他去接受死刑惩罚。
被囚禁在室内的孙文想尽一切办法想给康德黎博士报个信。他想顺着窗户栏杆往外抛纸条,结果他们连窗户也都给用钉子钉上了。公使馆派了一个名叫乔治·科尔的英国杂役来监视他。他试着贿赂科尔,但科尔不为所动。